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民族文化之花绽放世界 透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壤塘模式”

阿坝日报 2017-12-19 13:19 大字

■桑木周 记者 王和斌

12月16日,壤塘县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上海市青浦区金泽古镇举行,为世人呈上了一道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盛宴。朱清时、沈卫荣、钱文忠、谢继胜、格桑益西等60多位专家学者、艺术家齐聚一堂,围绕壤巴拉非遗传习、觉囊文化艺术传承、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等主题进行交流探讨,提出了诸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设性、指导性意见建议。壤塘县非遗文化因此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以觉囊唐卡等非遗文化为代表,阿坝州民族文化之花绽放世界。

一个拥有4万多人口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压力下,探索出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扶贫的新路径?“近年来,阿坝州深入实施‘文化强州\’战略,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一语中的,道出了近年来壤塘县乃至阿坝州文化繁荣发展的全新态势。

建成26个非遗传习所

壤塘县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全县辖12个乡镇、63个村、13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万人,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是嘉绒、安多、康巴等藏民族聚居地,历史悠久,文化独特丰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国家级文保单位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4座,国家级自然生态风景保护区2处,另外还有省州级文化资源上百个,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藏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传统民族文化培育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

壤塘文化包括独特性的看花节、马格文化节、插箭节、川西北民歌等民俗文化;代表性的觉囊文化、财神文化;多样性的南莫且湿地、则曲河流域水利风景区、香拉东吉圣山、海子山等生态文化;丰富性的格萨尔说唱、智美更单传记、藏戏等历史文化;神秘的棒托石刻等宗教文化。尤其是觉囊文化更是当地传统文化的标志。文化沃土孕育了非遗文化圣地。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从2012年起,壤塘县从点滴抓起、从根本入手,从扶持藏戏演出着手,逐步扩大到藏香、藏茶、藏药、唐卡、石刻、陶艺、觉囊梵音、传统服饰、川西北民歌等,目前已逐步建立起26个非遗传习所。

一大批民间技艺传承人重振信心、重拾技艺,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和投入,一些快被遗忘的民间艺术又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建立传习所,也改变了非遗文化‘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的局面。”壤塘县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传习所建设过程中,壤塘县摒弃过度商业化模式,保留“口口相授、手手相传”的手工作坊生产模式,注重体现珍藏性、观赏性和宜居性,着力突出文化化、本地化、生活化,原汁原味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时,该县制定了《壤巴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规范化建设意见》,从学员要求、运作机制、补助方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以及传承人申报、星级评定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极大促进了传习所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据悉,截至目前,壤塘县已建立省级传习基地1个,州级传习基地2个。2016年,觉囊唐卡、觉囊梵音古乐、觉囊时轮藏香、觉囊雕刻艺术、壤巴拉川西北民歌、壤巴拉藏茶、壤巴拉石刻、藏族传统服饰、藏医药等9个非遗项目在上海成立传习基地。这是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让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把文化培育为支柱产业

壤塘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面临着支柱产业培育缓慢、群众增收致富困难、脱贫奔康任务艰巨等实际问题。近年来,壤塘县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培育新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确定了建设“一城、两县、三地的发展定位,将文化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旗帜,作为实现脱贫奔康目标最有力有效的途径,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推动文化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绝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盲目决策。”壤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文化发展有着精准的定位。该县作出了《关于促进壤塘县文化创新发展的决定》,并聘请西南民族大学编制完成《壤塘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壤塘文化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

记者了解到,该规划中明确指出,现阶段壤塘县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着力创建文化“四个样板”,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样板、宗教文化适应社会主义样板、文化产业助农增收脱贫奔康样板、民族文化引领民族地区发展样板,从而实现以文化的张力提升壤塘的影响力,以文化的创造力提升壤塘的竞争力,以文化的渗透力提升壤塘的凝聚力。

近年来,壤塘县坚持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提炼旅游品牌,用旅游激活文化资源,伸展文化与旅游之双翼,打通文旅融合之经脉,着力打造地域文化浓烈的、特殊的、不可复制的文化旅游品牌,并将文化发展红利与民共享,为群众致富增收拓宽了渠道。

目前,壤塘县正在着力建设壤巴拉州级文化产业园,将打造一个集文化技能培训、文化旅游景观和居住生活功能于一体的“美丽家园、文化原乡”。据介绍,该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建成,规划用地42公顷。园内将进驻唐卡、梵音古乐、藏医药、藏香、雕刻、布贴唐卡、裁缝等非遗传习所12个,新建民居185栋。项目一期民居将于明年7月建成投用。

此外,壤塘县还在茸木达乡投资修建1200万元的棒托石刻公园,致力于让壤塘成为多元文化的“大观园”,并逐步形成系统、整体、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带”,为实现“文化强州”目的添砖加瓦。

培育文化发展能人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壤塘县把文化***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文化扶贫特殊功能,用文化充实***内涵,既扶物质,更扶精神、扶智力,在农牧民群众中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发展“能人”,走出了一条“文化***”新路,让文化扶贫为脱贫攻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该县成立了“壤巴拉”非遗协会,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不断吸收富余劳动力加入传习所学习并制作各类非遗文化产品,将非遗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助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在壤塘县宗科乡,从事“壤巴拉”石刻艺术品制作的达到70余户,通过销售石刻产品,年均收入达到2万至10万元。该乡农牧民群众走上了依托文化脱贫致富的道路。

壤塘县非遗传习所制作的多项文化产品受到了外地游客的青睐,为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部分农牧民实现了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就能增收的目标。

49岁的壤塘石刻省级非遗传承人斑玛罗尔伍就是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的一员。斑玛罗尔伍家住壤塘县茸木达乡洞窝村,20多岁就开始学石刻。目前,他的石刻产品远销北京、浙江等地,一年有1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如今,在他的带动下,洞窝村有20余名农牧民学会了石刻技术,掌握了一门谋生技能。

在上海唐卡非遗基地,来自壤塘县的59名学员已经毕业,这是传习所上海基地毕业的首批学员,他们将以“画师”的身份开启全新的唐卡绘画生涯。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决策,为阿坝州发展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壤塘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探索是阿坝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的一个缩影。

新闻推荐

村级事务不再是“秘密” 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村级管理新模式小记

■桑木周李洁记者王和斌“今年,我们村的二期联户牧场即将见效益,大家来讨论一下利益分配比例和方式。”日前,在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村民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泽文生组织全村村民讨论村里二期联户牧场的...

壤塘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壤塘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