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注入人才“能量” 壤塘县“人才对接贫困户”工作纪实

阿坝日报 2017-12-13 09:06 大字

■桑木周胡雪记者王和斌

今年以来,壤塘县围绕***、脱贫攻坚,把“人才对接贫困户”工作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贫困村、贫困户集聚,在***一线谋实招、办实事,切实打好人才***“组合拳”,通过人才“扶智”增本领、“强技”攻难关、“送信”强保障,助力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一场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径在壤巴拉高原强劲开启。

把“经”送到田间牧场

人才***,关键是实现人才输送与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今年,壤塘县创新工作模式,积极融合资源,建立全县人才“田秀才”“土专家”库,将全县各类人才按照农牧、医疗、教育、非遗文化等类型划分为不同层次的人才专家队伍,有效激活基层人才的“一池春水”。

壤塘县把课堂搬到乡镇村寨、送到田间牧场,手把手教学、面对面授课,惠及全县农牧民群众。

宗科乡依冬村村民彭措长期种植油菜,以前受制于种植水平不高、市场空间小等因素,油菜产量低、群众收益少。2014年,乡上征集了群众相关技术需求,县人才办从专家库中挑选出专家进村入户开展“双低”油菜种植技术培训。该村党支部书记夺洛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年年种油菜,产量上不去,出油率也很低,群众辛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好了,有了专家上门服务指导,帮助我们改进了种植技术,仅油菜一项收入就增长很多。”

群众“点餐”,部门“配菜”,专家“下厨”,壤塘县的这一套“送技”人才服务机制,有力解决了人才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

与此同时,壤塘县根据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积极探索建立“经济人才+贫困户”、“电商人才+贫困户”、“种养植人才+贫困户”等人才服务脱贫攻坚新模式,为群众提供技术扶贫,通过帮技术、帮项目、帮信息,提升群众致富意识,增强群众致富本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县结合“党支部对接人才”活动,共组织大规模技术培训21期,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

把“路”铺向市场

“今年的莲花白又大获丰收,还卖了好价钱,多亏了唐书记的帮忙。明年我将扩大种植规模。”上壤塘乡仁棚村种植大户张自富告诉记者。

张自富口中的“唐书记”是省妇幼保健院下派到仁棚村的“第一书记”唐欣宇。蔬菜成熟季节,唐欣宇东奔西走、四处联系,通过派驻单位帮助贫困户销售莲花白,解决了村民的销路难题。

壤塘县在实现人才精准送智的基础上,还借助人才熟悉市场、资源广泛的优势,通过部门驻村帮扶对接、“第一书记”对口联系、绵阳援建帮扶联系等方式,“送信”上门,帮助贫困户扩大销售面积,畅通销售渠道,实现“党支部+贫困户”的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联系,确保脱贫资金和帮扶举措落地落实。

今年8月,壤塘县投资120万元,启动了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借助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平台,对全县36家企业及专业合作社、10余种优质品种进行了产品信息登记,上网运营,把订单投向贫困村、贫困户,电商扶贫工作新模式初见成效。“从今年8月中旬到目前,我县依托电商平台实现销售28万元,其中,野生菌、菜籽油、蜂蜜等产品最受热捧。”该县电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壤塘县抢抓“互联网+”机遇,大力实施***电商支持计划,为群众打通了网络销售渠道,让当地的土特产品通过互联网远销省内外,为农牧民群众开辟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

新闻推荐

撂荒地变菜地 土地里“生金”

■桑木周张康志记者王和斌“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牧民增收,仍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心。”10月20日,在壤塘县茸木达乡甲拉村活动室里,“第一书记”李代...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