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手马背驰骋,游客闻风而来——茫茫草原上看那骏马奔腾
竞技表演。
赛马中的花式竞技。
持旗骑手。
□本报记者 吴平/文 张楚悉/图
8月18日上午,壤塘县南木达镇数百匹赛马引颈长嘶,发令枪一响,齐齐向终点扬蹄冲刺,将四川首届湿地生态旅游节暨壤塘南莫且湿地生态旅游·壤巴拉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农闲赛马 娱乐、赚钱两不误
南木达镇镇长马兴玉介绍,该镇村民主要是安多藏族,70%的收入来自牦牛养殖,另外30%来自贝母、虫草采摘。放养牦牛要辗转春夏秋三个牧场,来往于放牧点,马是最重要的代步工具和运输工具,而有一身精湛的骑术在抵御自然灾害、野兽侵袭等时,成为保全人身和家畜安全的重要资本。
为了交流骑术,牧民农闲时常举办赛马活动。
“南木达镇通常在3-4月以及7-8月各有一次赛马活动,参赛的马有七八十匹,都来自附近的乡镇。”马兴玉说,比赛项目分为10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以及花式竞技,要连续举办几天。
值得一提的是,马主人常常并非骑手本人。“骑手得是100斤左右的小伙子,太重了吃亏,不够100斤的还要背5斤盐巴或石头。”骑手年纪一般不超过40岁,家底尚不殷实,虽然家里可能有马,但很少有好马。“现在一匹好马,从5万元到7、8万元,甚至30万元的都有。”马兴玉介绍,而那些有好马的人往往身体条件和骑术达不到参赛要求。
骑手帮助马主人参赛,起价是500元,如果赢得名次,获得奖金,收入还会更高。此外,马匹被限制仅参加一项比赛,而骑手并不限制,如果能同时驾驭不同马参赛,劳务费较为可观。
节庆民俗 旅游产业助脱贫
随着交通发达和藏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藏区形成了专业赛马的赛事品牌,如甘肃省的玛曲县,为期一周的赛事吸引西藏、青海、四川等藏区骑手参加。期间商贾云集、游客闻风而来,带来了消费市场的火爆。
“我们镇阿坝组的两匹马也去参赛了。”马兴玉介绍,用车拉过去,来回食宿、交通费大概要2000元。“条件好的人还专门买了蒙古马,确实跑得快,不过正式比赛中,外地马是分开比赛的。”
借助湿地生态旅游节,今年南木达镇赛马规模更大,有400多匹马和数百名骑手参加,通过县文广新局向邻近县发函,来自甘肃省、青海省、甘孜州等地的40多匹赛马也来捧场,观众及游客达到18000人。镇上的120户贫困户组织起来办藏餐、茶饮,摆地摊进行商品贸易,5天下来每户能有1500元的收入。
“将来,我们想把南木达的赛马办成比肩玛曲的品牌赛事。可能需要再提高奖金额度,此外做好选手的服务保障。”马兴玉说,现在的参赛费只有100元,用于购买骑手和马匹的保险以及统一的参赛服装。在没有广告商赞助的情况下,当地政府负担几十万元的奖金等成本。
对此,省生态旅游协会会长李梅认为,赛马作为极富民族特色的草原运动,对于了解牧民的马背生活有极强的吸引力,在观赏性极强的花式竞技之外,不妨用一些温顺马匹帮助游客获得新鲜体验。
阿坝州文广新局局长陈顺清介绍,赛马活动启动之初由政府搭台、营造氛围,下一步会过渡到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道路。赛马将作为县文化产业园区“一园多点”中的一点,进行覆盖和深挖,以牧家乐、马背文化为核心,发展文旅互动的乡村旅游,与产业园区的餐饮、演艺、非遗传习一起,构成壤塘县文旅产业综合体。
新闻推荐
■耿士姐实习记者邹阳记者王和斌怀孕,对女人来说是非常辛苦和脆弱的,还要承受身体及心理各个方面的压力。在壤塘县,有这样一位准妈妈,她在孕期仍然坚持在扶贫一线,下村走访、制定帮扶计划,四处奔波跑落...
壤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壤塘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