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下足绣花功夫 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夏季战役”壤塘县工作扫描

阿坝日报 2017-08-21 09:06 大字

相关报道见今日二版

●更多图片视频新闻报道请扫描二维码或进入链接——

http://www.aba-news.com.cn/Category_114/Index.aspx

http://www.weibo.com/vabazhou

■记者 周旺波 陈勇强 王和斌

7月31日,在壤塘县蒲西乡尤日村的香菇基地里,承包户巴路和家人在仔细查看香菇的生长情况。这不起眼的菌包,在他们眼里是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也是村里贫困户们脱贫摘帽的希望。“香菇基地投入65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建起10座大棚。今年预计贫困户户均收入1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万元。”尤日村驻村工作组组长刚尔坚告诉记者。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背水之战,是一场攻城拔寨的决胜之战,是一场不容懈怠的时间之战,是一场消灭贫困的人民之战,是一场检兵验将的冲锋之战。”今年以来,壤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全县上下吹响集结号,开启决战决胜新模式。干部到户帮扶,易地新房拔地而起,联户牧场牦牛成群,文化扶贫拓展新路……忙碌景象随处可见。不唱“独角戏”,同奏“大合唱”;少了“等靠要”,多了“我要富”,壤塘县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喜人变化孕育着新希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幸福之花开遍杜柯河畔。

“易地搬迁+居家环境改善”

——住上好房子牧民乐开花

房屋精致美观,院子里干净整洁,客厅家具家电齐全,厨房宽敞明亮……8月2日,在中壤塘镇查托村,贫困户拉瓦板迫不及待地拉着记者参观他的新家。

“搬出来、换个活法。”是查托村牧民共同的愿望。然而,长期在远牧点游牧的贫困群众如何才能实现定居愿望?无建房地基成为摆在该村45户易地搬迁户面前的首要难题。

“要让贫困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壤塘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的方向。今年4月,该县投入近680万元,在中壤塘镇“黄金口岸”处建起占地32.72亩的查托村搬迁户集中安置点,安全饮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截至目前,该村45户搬迁户房屋主体已全部完工,其中13户已达到入住条件。

今年,该县投入1998万元,实施241户958人的易地搬迁。成立了易地搬迁联合督查小组,对全县易地搬迁建设项目实施“周周报进度、月月搞督查”。截至目前,全县95%搬迁户已完成主体建设。

“有了床,我们一家人再也不用睡地铺了。”南木达镇夏炎村村民能木初将两张新床安置在卧室里。得益于该县贫困户居家环境改善项目,曾经家徒四壁的能木初如今家里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该县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要求,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居家环境改善计划,按照“缺啥补啥”原则进行改造,提升贫困群众居家环境质量。

作为今年的脱贫村,夏炎村有31户贫困户享受了居家环境改善计划政策。“居家环境改善也实行‘建档立卡制\’,从立项、建设到竣工全过程都落实有责任人,施工前、中、后期图片、影像缺一不可,确保改善计划落地见效。”壤塘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钱莉告诉记者,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不超过1.5万元的补助要求,今年全县居家环境改善项目覆盖10个乡(镇),惠及337户1469人,补助资金达505.5万元。

“易地搬迁+居家环境改善”,不仅让贫困户住上了好房子,更是让他们有了干净舒适的家。养成好习惯、有了好身体,农牧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联户牧场+新型种植业”

——产业发展鼓了群众腰包

7月31日,在蒲西乡尤日村村务公开栏里,记者看到一份《尤日村联户牧场购牛补助兑现花名册》,上面清楚地公示了该村每户购牛头数和补助金额等。

去年,尤日村整合省卫计委100万元的扶持资金和县上60万元扶贫资金,购得155头牦牛,新建8个暖棚,建成400亩贮草基地和配套牧道,该村第一期联户牧场建成,全村103户村民成为“股东”。该村联户牧场创新实施“承包户放养+上缴利润+贫困户分红”的合作模式,在村里择优选择两户有财力、勤出栏的养殖户承包合作社。

“按照每头牦牛400元的承包费,承包户每年要交62000元的承包费。其中,1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其余分发给股东,其中贫困户分红800元,非贫困户分红400元。”尤日村“第一书记”罗胜仔细盘算着联户牧场的收入账。

凭借“原生态”优势,尤日村联户牧场的牦牛已经被外地多家公司联系预订,抱团致富的产业模式在尤日村成功开启。

“打铁要趁热”。今年,尤日村利用2017年壤塘县脱贫人口及村集体发展资金共计53.15万元建起第二期联户牧场。同时,创新承包模式,采取全村公开竞标。第二期联户牧场预计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347元。

尤日村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是壤塘县产业扶贫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典型案例。

今年,该县在延续去年联户牧场、蔬菜基地、特色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成立了壤塘县扶贫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吸收村产业扶持基金,集中对外投放,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风险,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已种植高原马铃薯1000亩、良种青稞1000亩、双低油菜2246亩、高原绿色蔬菜3053亩、“小菜园”334.55亩,种植生产香菇木耳65万棒(袋);计划完成暖棚建设295个,现已完成35个,完成率12%;完成浙江援建牧道123公里、绵阳援建牧道60公里,项目已下达各乡(镇),正在实施中。

一个个项目的顺利实施,一笔笔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增强了壤塘县农牧民群众发展种养殖业的信心。在土地里做文章,在草场上做文章,在家门口致富增收,产业发展鼓起了群众腰包。

“文化扶贫+技能学习”

——精神富足激发脱贫新动力

笔尖轻轻点触在画板上,顺着线条勾勒出精美的图画和色彩。8月1日,在中壤塘镇觉囊唐卡传习所,几十名学员盘腿而坐,专注地看着画板,认真学习唐卡绘画技艺。

23岁的格登拉姆是唐卡班的一名学员。两年来,她刻苦学习,目前已达到中级绘画水平,能独立完成从唐卡设计到绘制的整套流程。

两年前,格登拉姆和母亲住在中壤塘镇查托村偏远的牧场上,以放牧为生。缺劳力、牲畜少,是母女俩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凭着对唐卡绘画的热爱,她成了觉囊唐卡传习所的一名学员。“现在我已经基本掌握了觉囊唐卡绘画技能,明年就可以依靠给藏式建筑上色、绘制唐卡赚钱了。”格登拉姆说,唐卡绘画将是她走向社会后赖以为生的一门手艺。

“掌握了一项技能,全家人脱贫致富就有了门路。”和格登拉姆同村的贫困户尼格洛也在觉囊唐卡传习所学习唐卡绘画技艺。目前,尼格洛正在准备毕业作品,他希望毕业后以画师的身份开启自己的创业路。

据了解,中壤塘镇觉囊唐卡传习所创建于2009年,创办的初衷是让家境贫困、待业的本地青年掌握一门手艺改善生活。目前,传习所有学员4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人。

“通过学习唐卡绘画,他们不仅掌握了一门谋生技能,同时传承了传统文化,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了精神富足的目标。”觉囊唐卡传习所创始人甲央洛州如是说。

为将非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深,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创新文化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已成立非遗传习所13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领域和技艺,探索出了一条农牧民“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脱贫增收新模式。“非遗传习所的学员们,既能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还能拓宽增收渠道,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该县文体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文化扶贫拓新路,非遗传承添动力。截至目前,该县非遗传习所共招录学员656人。学员均为当地农牧民,通过非遗技能学习,增加了家庭收入,实现了传习技能和提升文化水平的双重目标。

“现场推进会+制度保障”

——创新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7月末,壤塘县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蒲西乡尤日村举行。该村是7月评选出的脱贫攻坚工作先进村,由驻村干部在月推进会上讲经验、谈做法,并邀请各部门、乡(镇)、村负责人到现场观摩学习。

把脱贫攻坚推进会从会议室搬到贫困村来开,是该县创新脱贫攻坚工作方法的成功探索。

今年以来,该县每月将脱贫攻坚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月推进会、报告会、观摩会等形式,第一时间在全县推广。“每月召开现场推进会,把推进会搬到贫困村来开,是为了激励每一位参与脱贫工作的干部开动脑筋想好办法、出好点子、谋好策划,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走弯路。”壤塘县扶贫移民局局长钱莉如是说。

“做好今年的脱贫攻坚工作,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脱贫攻坚,以超常的思维谋划脱贫攻坚,以有效的举措推进脱贫攻坚。”今年以来,壤塘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今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落实进行了层层部署。同时,建立起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和监督制度,创新方式助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按照2017年壤塘县脱贫攻坚任务清单,该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领导小组,构建起“县负总责、乡镇(部门)抓落实、村为主体”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层层落实责任。

——为确保脱贫攻坚政策的顺利落地,该县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参加脱贫攻坚应知应会考试,以提高脱贫一线的干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考试成绩直接纳入年度单位及个人绩效考核。

——为了让产业项目能真正落地,今年年初,该县对所有扶贫项目进行了两次评估评审,通过评估评审的项目才能投入实施。今年,该县为16个减贫摘帽村制定了17个产业发展方案,涉及产业扶贫专项资金900余万元。

在贫困村开的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把脱贫攻坚工作从“纸上谈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对碰”,展现了壤塘县各族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一项项务实的举措和制度,创新了工作方式,为脱贫攻坚工作筑牢了纪律防线。脱贫攻坚夏季战役已经全面打响,一场硬碰硬、实打实的脱贫攻坚战在壤巴拉高原铺展开来。

新闻推荐

壤塘投入2000余万元 助力退贫减贫村发展畜牧产业

本报讯(记者夏姆)近日,记者从壤塘县政府办获悉,今年,壤塘县退贫减贫村共16个(退贫村11个,减贫村5个),为推进壤塘县脱贫攻坚工作,该县在16个退贫减贫村投入2201万元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目前,各项投入正按照时...

壤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壤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