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红军

内江日报 2020-10-10 08:42 大字

◇李淑孟

1935年深冬的一天,四川阿坝州,寒风裹挟着雨雪,温度降到了零下十几度。一条崎岖的山路上,一支衣着单薄、脚蹬草鞋的队伍正踏着泥泞,顶风冒雪,步履艰难地行进,他们就是贺龙带领的红二、六军团的官兵。

红二、六军团攀登的是狮子王峰,狮子王峰终年白雪皑皑,主峰海拔高达4969米,山势陡峭险峻,积雪一二尺厚,异常寒冷。山顶空气稀薄缺氧,官兵呼吸困难,行进十分艰难。

宣传员们走在队伍前面,不顾高山缺氧,头昏脑涨,站在寒风刺骨的雪地中,呼着口号,打着竹板,鼓励部队前进。指战员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相互帮助,相互勉励,爬山到了500米高度,红军开始遇上积雪。当时,红军指战员精神和体力较充沛,空气中的氧气也比较多,红六军团进军还比较顺利。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大家就越来越感到步履艰难,身上的背包、枪支等也变得更加沉重了。爬到4000米时,积雪越来越厚,氧气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天色也越来越黑。有的同志精疲力竭牺牲了。

山上刮着狂风,下着大雪,空气稀薄,许多同志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胸闷气短等症状,有的同志口鼻流血,有的同志猝然死去。情况异常危险。在翻越主峰的几天时间里,有600多名指战员倒在山上,再也没有爬起来。最艰险的时刻,许多同志抬着伤病员,搀扶着体弱的同志,忍着饥寒,踏着前人的足迹艰难地前进,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和团结互助精神。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烽火乡的红军烈士辛有文,就牺牲在这极其艰难的长征途中,长眠在阿坝州的雪山上。

辛有文出生在临澧县烽火乡藕池垱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世纪20年代参加了临澧地下党组织,组织农协会,与本地军阀、地主做斗争。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农协会遭到反动政府镇压,很多共产党员转入地下工作。辛有文与同乡辛自远、辛全清、辛业定、辛业突、辛先林等逃到石门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队伍,在湘鄂川黔根据地进行反“围剿”斗争,然后又跟着这支队伍长征,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占领遵义,遵义会议后,参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辛有文参加红军之前,在家乡参加农会做地下工作,领养了一个年仅5岁的孤儿,养子名叫辛先柱。当时,辛有文家里本就十分贫困,妻子对他带回来一个孩子很不满。辛有文就把自己的小儿子辛继清寄养在兄弟辛佰安家里,自己带着养子辛先柱跟上贺龙率领的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辛有文又领养了几个烈士的遗孤,其中有贺龙的外甥向轩,他们成了当时红军中有名的父子兵。辛有文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行动不便,部队就安排他在炊事班做饭。在爬雪山的过程中,辛有文一个人背着几个沉重的铁锅前行,见他行动艰难,同行的战友劝他丢掉一个大铁锅,他说:“丢了锅,战士们吃饭怎么办?”辛有文就这样一直坚持下来,翻过大雪山的时候,他用尽了最后的一点力气,把几个铁锅交给同行的战友,躺下来休息,从此长眠不起。

贺龙的外甥向轩也曾经得到过辛有文照顾。2018年10月10日,来自革命老区遵义的记者采访向轩。向轩回忆,长征不久,他刚满10岁,当上了通信班副班长,通信班有十几个“红小鬼”。组织上给通信班中最小的3个“红小鬼”配了一头骡子,每天3人轮换着骑。3人中向轩最小,当安排有伤的向轩骑马时,向轩懂事地说,医生说了有伤要经常走路锻炼才恢复得快。向轩说:“我们3个‘红小鬼’中有个叫辛先柱的大我两岁,他的父亲是军部的炊事员,每天背着行军锅,一到驻地就忙着给大伙做饭,过草地时粮食缺乏,他的父亲总是优先保障战友,最后自己却因为饥饿牺牲了。辛先柱的父亲下葬时,舅舅贺龙来了,他拔出腰间的手枪,对天鸣了3枪,为炊事员送行。”

养父牺牲后,辛先柱跟着红军队伍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后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打锦州”、“衡宝战役”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闻推荐

尽量减少行程不远行 坚决不要跨境旅游

本报讯(记者王和斌)为积极响应国家、省、州关于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全面做好秋冬季节和国庆节中秋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守护“...

阿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阿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