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港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活动推动者韩瑾:希望川内学子“经香港而行远方” 成长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栋梁之材
川港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活动推动者韩瑾: 8月8日,来自四川的大学生及初中生在香港进行交流活动。
韩瑾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在三星堆进行实习。赴港
7年来,共组织了181批省内65所高校的2715名学生到港交流
来川
截至2018年6月,共组织了80批2100名香港学生来川交流学习和实习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燃岸曹菲香港摄影报道
川港两地的青年交流正在持续“升温”。
8月8日,香港中环南华大厦9楼,小小的会议室因为一群四川来客而显得热闹异常。3名来自汶川八一中学的中学生,12名来自阿坝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在这里和香港本地的师生面对面交流。
“初中孩子来这里,这还是第一次。”活动组织者、四川之友协会(香港)会长韩瑾笑着说。
由“四川大学生香港行”“香港青年学生来川交流”“香港大学生来川实习”组成的川港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已经开展七年,截至2018年6月,共组织了181批省内65所高校的2715名学生到港交流。8日在中环的这场活动,正是其中之一。
韩瑾是这些交流活动的推动者。作为一个在香港成功立足的四川人,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川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成长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栋梁之材。
·升级“香港行”
已有2715名四川学子赴港交流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香港行,接触、体验、经历不一样的人生,经香港而行远方,开拓视野而立观世界之志向。”这是韩瑾推动四川学子香港行最初的想法。
毕业于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的韩瑾,1993年来到香港,已在香港股市打拼20多年,是众人口中的“香港巴菲特”。他喜爱给别人介绍自己的四川“出身”,说自己是“老成都”,2010年更是在成都投资创办了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学院70%的生源来自农村,香港行公益项目想帮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2011年,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把“大学生香港行”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了社会实践学分认定。韩瑾也在香港尖沙咀繁华商业区设立了学生访港栖息之地“长江之家”。
而后,这个“香港行”活动,在四川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扩展为如今的川港青年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学生也扩展到川内其它高校。
截至2018年6月,主办方还组织了四川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港交流173余人次,接待了香港高校24所、小学11所、社团6个,80批次合计2100名香港学生来川交流学习和实习。
·交流新模式
职业人才培养上开展深度合作
两地青年交流,在经历了最初的活动互访后,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交流实习、合作创业以及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上。
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有香港的学生来四川实习。今年已有30名香港学生赴川,主要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公开大学等香港高校。
“我们会安排他们去逛春熙路、锦里,让他们去看四川的变化,也会带他们去一些贫困地区做公益,让他们对祖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感情。”韩瑾说,每一个来过四川的香港学子回去后都成了四川的“形象代言人”。
在四川长江职业学院,有一个“川港青年创新创业社区”,鼓励香港学生来此创业。目前,已经有6个香港青年创业团队入驻。
“我们还联合了省内高校和香港高校联合开发课程,让四川的老师去香港授课。”韩瑾告诉记者,教学合作是目前正在探索的青年交流新模式。他们已经组织香港明爱专上学院、香港职业训练局等院校130余名学生来川修读《中国金融服务概论》《汉语普通话研习与文化交流》《光传输技术》三门带学分的课程。
除此以外,在职业人才的培养上,今年5月11日,包括长江职业学院在内的六所川内的职业院校与香港职业训练局签订了院校及专业合作协议,确定在轨道工程、建筑工程、资讯工程、航空工程、金融科技及金融工程、AR/VR技术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案例
九名香港大学生游学四川
感受真正的田野考古
8月7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人类学系会议室里,副教授林永昌与5名学生再次相聚。回忆起过去一个月在四川的经历,他们的言语里有收获与惊喜。
6月30日到7月29日,中大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的9名学生来川考古实习,这是文化部2018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重点项目,也是中大首次大规模派学生赴内地进行考古实习交流。四川省文物考古院选择了三星堆遗址和江口沉银遗址作为他们的实习之地。汲取考古学术营养的同时,这群来自香港的青年学生,也领略了巴蜀大地的秀美山河与热辣美食。
学习,吸收对方专业之所长
邓晓懿、李海然、钟礼筠、邓令禧、何俊谦,向记者分享了此次实习经历。他们分属于人类学系和历史学系,来自不同年级,对实习的理解,自然有所不同。
“科技运用能力的提升很大。”历史系研究生一年级的何俊谦已是第二次到内地考古实习。这一次,他接受了专业的田野考古仪器培训,比如RTK地理坐标测绘系统、三维画图文物呈现,利用电脑软件处理考古资料等等。
钟礼筠则从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中获益颇多。“我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提出想法,都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可。”她说。读文化研究的同学提出符号的概念,例如三星堆若要打造神秘的感觉,可以利用灯光、展示等元素,调动公众的感官体验。
此次考古实习,9名学生分两组分别前往三星堆遗址与江口沉银遗址。他们走出书本,来到历史发生的地方,还原那里的故事。
交流,期待有更多机会来川
“之前也曾有学生去内地考古实习,但人数这么多,时间这么长的还是第一次。”林永昌说,过去老师会依托人脉关系帮学生去内地交流,但各方面都会受限。
在中大,考古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学生若想对考古有更多理解,一般只能选择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实习,“我们特别希望学生可以去内地,进行真正的田野考古现场挖掘。”
“这一次四川省文化厅、文物考古研究院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手续办理很顺利,行程也很丰富。”林永昌说,四川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古技术运用也已经做得很前沿,希望以后可以带更多的学生去四川,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交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谢燃岸
访谈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交流处处长黄咏:
四川对香港大学生很有吸引力
地理专业出身的黄咏,家中至今仍保存着一本介绍九寨沟的书籍,她对四川的地理风貌情有独钟。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学术交流处(国内事务)处长,她致力于推动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自然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回顾过去20多年来中文大学与四川高校的互动,黄咏表示两地大学生交流日益密切,但仍有很大合作空间,“四川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美食,对我们的学生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1994年,中文大学与四川大学开展学术交流,这也是两地高校互动的开始。
“中大曾经和四川大学建立了生殖医学联合实验室。”作为一所研究型院校,中大看重与国内一流大学在科研方面的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密切高校间的关系。
2013年,香港教育部门推出“万计划”,即香港高校每年派出1万名大学生前往内地大学交流。中大学生占比从最初的1300人,上升到2017年的1800多人,“我们应该是香港高校中最热衷于这个计划的”。
依托这个计划,中大每年送出150名左右的学生前往四川和重庆,“去重庆高校的有110名左右,去四川高校的学生稳定在40名左右。”黄咏解释,相比四川,重庆的高校更热衷于此类交流项目。以去年为例,重庆大学一所学校就有5个交流项目,但是四川两所高校一共只有3个,“内地高校有相关项目,我们才能派学生过去。”
未来两地交流如何发展?黄咏介绍,中大制定了6大交流策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积极参与国家大的战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我们都会有相关的项目。”
黄咏说,今年暑假中大已经与西南大学合作,进行了一项有关“一带一路”的交流探索。两校各自派出学生先在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学习,再共同前往捷克学习,时间共计两周,“我们希望以后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过去23年,中大与四川高校已经有了一些交流,但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短期交流项目,四川对我们的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黄咏说。四川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热辣饮食,都吸引着香港学生。中大也乐意派学生前往四川,让他们走出去,更了解自己的国家,“期待未来与四川高校有更密切的合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谢燃岸
新闻推荐
大白菜一直价格低廉,所以我们经常用“白菜价”来形容价格便宜。不过近日许多市民发现,白菜的价格开始大幅上涨,菜市场买棵大...
阿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