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经寺,拓荒者留下的故事

阿坝日报 2021-12-03 11:12 大字

■华文军

“为了更方便的领导全区的工作,中共茂县地方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所属各单位已在四月初陆续由茂县迁到刷经寺,从四月十日起正式在刷经寺办公。”《地委和自治政府迁到刷经寺办公》(《岷江报》1954年5月1日一版)。

这条新闻记录了自治州迁址刷经寺的确切时间,表明自治政府机构运转的马达声从这一刻在这河谷与草原交接的山林间响起。

“刷经寺位置在藏族自治区的中心地带。成阿公路要经过这里。一年前,刷经寺还是个荒凉无人的地方,现已建成一个热闹的小城镇了。”

这短短的文字透露的信息更多:过去刷经寺不是集镇,甚至荒无人烟,所有的建设都是从零起步的。虽说今天才移址办公,但是这里的建设早就开始,现在(1954年)荒地变成了小镇,小镇有了人烟,而且还有模有样了。

我留意到,就在这年年初,《岷江报》编辑部就特意在报上发有一个告读者的提示,说因为报社要搬迁到刷经寺,可能耽搁几期出刊。后面的报纸果然延后了十天半月才出刊。

那报社为什么会要那么长时间来搬迁呢?下面这条新闻给出了答案。

“为了迎接自治区第二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成阿公路指挥部最近又通知有关施工单位,要求提前在七月十五日前修通到刷经寺这一段的公路便道。”《成阿公路鹧鸪山段六月可通车》(1954年5月22日一版)

也就是说,自治区政府机关的搬迁是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完成的。这其中包括所有的区一级机关单位。无须赘述,每个人都可以想见,当年,他们是怎样的克服了困难,靠牛背马驮完成迁址这一艰巨任务的。而报社,除了行政机关那一套,还有一大摞的印务机器设备要搬运。

搬迁遭遇的困难还在其次。再把时间往前推移——在这样一个“荒凉无人的地方”规划建设出“热闹的小城镇”,初创者遭遇的困难,又是怎样一个场面呢?

翻遍《岷江报》,并没有看到建设小镇如何克服千难万阻的“综述”“侧记”什么的,倒是有几篇相关的小报道。这些文章刻画小镇开发初期的劳动画面,也没有多少对困境的述说,而是充满热情,表达出对未来的无尽期待。

“走进刷经寺的东沟,就可以看到沿梭磨河和溪沟两岸,横七竖八的散放着无数的木材。再走不远,就会听到叮咚叮咚的响声。这就是刷经寺的建筑工地,木工们正在紧张地劈木料、改板子,为自治区机关修建房屋。”

这篇《建设刷经寺的工人们》(1954年5月1日第三版)把笔端指向普通劳动者,描写最直观的建设场面,一下子就把小镇建设的第一现场推送在我们面前。

“从今年四月泥土解冻以后,川西平原的很多建筑工人就陆续来到这里。他们背上沉重的工具行李,爬过海拔4000多公尺的鹧鸪山,来到这高原上工作。”

这仅仅是建筑工人,可以想见,其他建设者都一样,没有别的路径,也是克服高山险阻抵达这里。

“由于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徒手行路也感到呼吸困难。建筑工人们才来这里时工作相当吃力。但是工人同志们……认识到自己劳动的重大意义,愿意把自己放到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和全国人民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忘我劳动。经过很短的时间,他们就习惯了这里的环境,有的小组已经开始积极争取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改板工张炳林小组在4月17日接到改21根房架的任务后,他们马上动手,从乱七八糟的木料堆中去找料,自己切头剥皮,全组12个人,八天时间就完成了每根长3丈5以上的22.176平方市丈的房架,按暂定标准工计算,超额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四。工人田时源、周青培等,每人以十四天的时间完成寸板4.513平方市尺,按暂定标准工计算,超额完成百分之七点五四……”

这里写的是小镇建设队伍中的木工群,他们只是整个建设队伍中的一小分子。但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到当年建设者们的豪迈气质,体会到先辈们是如何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万丈高楼的。严酷的劳动环境里,听不到他们一丝怨言,留下的是充满激情的声音。“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修建任务,工人们在五一前展开了劳动竞赛……他们向建筑委员会提出保证,要在雨季到来前完成任务,使自治区各机关能够住上好房子,使机关工作早日恢复正规。”

在过去的采访中,我遇见过许多曾经在刷经寺工作或者生活过的老同志,也读到离开这里很久的同志深情的回忆文章。无一例外,他们对这片土地充满留恋,那山,那水,那些奋斗的记忆历历在目,即使最艰苦的岁月也成为甜蜜的回忆。而在我,从他们深情的讲述中,看到的是先辈们无私无畏的开拓精神。今天的刷经寺,曾经的辉煌建筑已经不在,但是许多动人的故事仍在流传,激励着后来人。

小镇的建筑工人们就这样日夜奔忙着,机关干部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呢?

“为了节约开支,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改善机关、部队的生活,中共茂县地委、自治政府和茂县军分区驻刷经寺的机关、部队掀起了开荒生产的热潮,积极在驻地周围开荒。”《驻刷经寺各机关、部队积极开荒种蔬菜》(1954年5月19日第一版)

上了年纪的同志都不会陌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阿坝州基层干部勤俭持家、艰苦奋斗是常态,无论机关单位还是学校、科研院所,在驻地辟菜园、背水砍柴来保障生活是常有的事,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由来已久。自治区政府驻地刚搬到刷经寺,后勤保障紧缺的党政机关单位就更不用说了,必须首先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今天,每次路过刷经寺,常常被道路两旁绿油油的菜蔬地吸引,抑或是油菜花怒放,接天连地,仿佛来到了旅游胜地。经过多年培育,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阿坝州规模性地蔬菜基地,可是我们不会忘记当年辟开第一块生地、种下第一棵菜苗的人,他们是真正的拓荒者。

这篇消息写道,在开荒之前,自治政府一级机关成立了机关生产建设委员会,负责统一布置生产任务,并在生产建设委员会内设了指导生产的技术人员,帮助解决机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可见开荒生产保障供给已纳入机关重要的工作目标来抓。

据岷江报记者写稿时得到的统计数据,开春后短短几十天时间里,地委机关和自治政府各单位已经开出生地大约25亩多,军分区机关、部队从四月十一日到四月底,已经完成了420多亩开荒生产任务。据评估,这些新开的土地土质都非常好,土壤肥、石块少。大部分的地都及时种下了洋芋、白菜、萝卜、莴苣等蔬菜。暖风吹拂、周围山岭变绿的时节,军分区种得比较早的蔬菜,已经长出了嫩苗。

报道还说,军分区的同志还修了一条四百多公尺长、一尺宽一尺深的水沟,据此,每月可为国家节省1200多万元(旧币)的担水开支,还保证了大部分菜地灌溉用水。

“积极开荒生产,还鼓舞了附近的群众,他们也开始开荒,种粮食和蔬菜。”

你看,机关单位的艰苦奋斗,不仅保障了餐桌上的需要,还带来了榜样效应,带动了当地群众增产增收。

新闻推荐

茂县CB-04-04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公告

经茂县人民政府批准,受茂县自然资源局委托,我公司定于2021年12月6日上午10时在阿坝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四楼产权交易大厅(汶...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