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给兄弟民族办好事”的经验

阿坝日报 2021-10-15 09:10 大字

■华文军

1953年的秋天,自治区大地进入了金色的秋收时节。顺应全区重点工作,岷江报上刊载的新闻,也大多围绕及时抢收、防虫害等农事工作展开。来自各地的稿件,大多出自一线干部之手,大量鲜活的素材不仅时效性极强,而且接地气带露水,充分表明这些写手们就是放下镰刀后拿起笔熬夜加班赶就的。从这些稿件里,广大基层干部们那种整天奔忙在田间地头,与农牧民打成一片的干群和谐氛围跃然纸上。

就在这段时间,岷江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叫“给兄弟民族办好事的经验”,这个专栏定期刊登基层干部专题来稿,内容就是交流如何迅速与群众打成一片。

农业生产,主体是农民,干部们的责任是引导大家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可是首先得让老百姓相信你,才能听从你的指挥。《最好用事实说话》(1953年9月4日第三版)这篇文章的作者觉得,要让老百姓相信你、听你话,最好的办法是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带动老百姓。

作者讲述了在茂县二根米村动员老百姓防止兽害保护庄稼的经历。起初他们每天开会讲道理,可是老百姓不相信他们说的那些个办法真管用,再说他们已经习惯了秋天的兽害,大把大把的庄稼被野兽践踏也听之任之。

与其空口说不如带着大家干。干部们干脆带领老百姓一起制作防兽工事,夜里守在田边棚子里烧明火、敲鼓呼叫吓唬野兽,并组织了14个组分段负责、轮流当守夜人。这样干了十天半月,山坡上和寨子里的庄稼就很少有野兽来侵害了,附近的老百姓看到这些方法真起了效果,于是就有了兴趣来了干劲,主动来参加守护了。

一个叫王鹤的作者来信,交流他在茂县沙坝区一个寨子里开展工作的经验。他讲到,他的工作任务是开展中苏友好月宣传,也就是将苏联老大哥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新成就和经验宣讲给大家,树立榜样,以此来鼓励农民朋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可是讲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效果并不好。农事很忙,大家都很累。再说了,远在天边的苏联隔着十万八千里,他们的生产生活让羌胞们很陌生,也不太明白宣讲中那些新名词啥意思,所以,他们听宣讲的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思考了一段时间后,他决定换一个方法,就是把苏联的情况和本地联系起来,让苏联的生活变成村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通过模拟替代的方式“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如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的。这种把苏联的生活状况和我们身边的故事串连起来的方法,有效地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切身的体会。

此外,他还改变了讲课的方法。他把宣传画报揣在身上,每天上午,当妇女们割草回来坐在屋顶上晒太阳、做针线的时候,他就和她们一起看画报,用摆龙门阵的方式娓娓道来,这样,宣传就成为了讲故事。这种方法很快让全寨子里的成年人,七八岁以上的孩子们都聚拢来,中苏友好的宣传也因此深入了人心。他们最终明白了,苏联起步的基础比我们还低,但是他们现在幸福了。

文章最后总结说,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在他们方便的时候去做工作,这是最容易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方法。《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1953年9月16日第三版)

《向群众学习》(1953年9月13日第三版)的作者则一开始就坦承说,我从前一直在机关工作,很少下乡,最近两次下基层,深刻的体会到了群众就是我们的“先生”,实际工作就是我们最好的“学校”。

他讲了个例子。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动员群众灭鼠防虫。可是群众就是不理解、不来劲。后来了解到,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讲的方法不得要领不切实际,无法操作。后来,在一个村上了解到一户人家掌握有特殊的防虫经验,方法简单效果好。于是他们就“拜师”这位老百姓,请教方式方法,然后在全村一个一个推广开来。很快,老百姓掌握了这个方法,实验后效果特别好。

就这样,这个村的防虫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了。作者总结说,基层工作有很多智慧来自于老百姓,我们做群众工作就应该多向老百姓学习。

天气炎热的夏季也是极容易流行疫病的时间,这时政府的一项工作就是开展卫生运动。该怎样开展呢?许多基层干部犯了难。理县公安的来稿讲述了他们的经验。他们在理县杂谷脑街头,从孩子们身上打开缺口。起初,他们给孩子们讲故事,动员孩子们参加扫街,让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得到奖励。不久,看到孩子们在街头拿着扫把打扫卫生,大人们也参加进来了。时间一长,这个地方的卫生打扫便逐渐形成了习惯,街上,变得干净了。

一条来自成阿公路建设者的建议就率直得多。因为施工需要,他们经常需要和附近的老百姓打交道或是借东西什么的,工程在不断前进,面对的人群总是生疏,该如何快速拉近与老百姓的关系呢?他们的方法就是,每到一地,首先拜访老百姓家,撸起袖子帮他们干活,什么事都干,扫地、割麦、打草、砍柴,有什么干什么,一来二去就和那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大家就像是隔壁邻居,打交道借用东西什么的都方便了。《我们是怎样和老百姓亲密起来的》(1953年9月7日第三版)

群众工作是永恒的话题。在今天,或许因为基层群众思想觉悟的普遍提高,又或许,因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们不再需要家家户户手把手指导田间管理施肥防虫这样的简单农活,先辈们当年的感受多少有些隔膜,然而,我们正在开展的群众工作其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阿坝日报上,依然时时刊登着“我为群众办实事”“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等栏目,彰显的、探讨的都是同样的话题,做着同样的努力。从这点看,当年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旧闻依然滋养着今天的我们。

新闻推荐

大熊猫把家“安”在这里——直击阿坝州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

■记者烺洁夏姆时群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也是...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