钲与铎的征伐之声

成都日报 2020-08-24 03:29 大字

三星虎纹钲崔兵 绘图

绵阳魏城铎崔兵 绘图

卢升弟

在形形色色的中国古代乐器中,钲和铎算是两种比较特殊的种类。

钲在四川地区比较少见,目前仅有三件。包括四川博物院征集收藏的一件三星虎纹钲以及茂县牟托出土的两件钲。

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介绍,三星虎纹钲传为广汉出土,保存完好。时代为战国,青铜质。直圆筒形,两范合铸。两铣下垂,凹口。六棱柱形直甬,甬与舞面连通。衡面饰圆心纹,圆心周围有4个对称云雷纹。钲体一面饰虎纹、四瓣花纹、三星纹以及二个特殊符号。通高42厘米、甬长15厘米、铣长27厘米、唇厚1.4厘米。

在外形上钲与先秦时期的其他打击类乐器,均有相似之处。所以《广雅·释器》曰:“铎、钲、铙、钟、镈,铃也。”《说文》中也说:“钲,铙也,似铃”。区别在于钲较铙狭长,体量也略大一些,俗称大铙;钲与钟、镈相较,又没有钟、镈上的枚,与铃相比则明显高大而厚重。使用时,钲口向上,以木槌敲击。

春秋战国时期,钲主要为军队发布命令和信号之用,汉、魏、晋时期也用于军中仪仗。据后汉李尤《钲铭》载:“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又如《国语·吴语》:“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钲)、錞于,振铎,勇怯皆应,三军皆哗,扣以振旅,其声动天地。”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我们还会见到“钲歌”“钲鼓”“钲人”这样一些词语,如南北朝时诗人鲍照有诗云:“钲歌首寒物,归吹践开冬。”这里的钲歌即是军乐。又如钲鼓,《汉书·平帝纪》:“遣执金吾候陈茂假以钲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钲鼓因此也常常被古人用作战争的代名词;钲人,则是古代军中负责击钲传令的人,如《诗·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

除了军队使用外,钲还用于祭祀和宴乐上。与编钟一样,几件大小不同的钲还可以组合而成编钲演奏。

铎在四川地区发现极少,就目前所知,仅有1955年四川省博物馆在绵阳魏城征集的一件铎。

据介绍,这件魏城铎保存完好,时代为战国,青铜质。形制为扁圆筒形,方銎中空,銎一面底部穿小孔,孔径0.22厘米。两铣微垂,略敞,口不齐平。钲体每面两侧饰对称菱形纹,每个菱形中间有4枚乳钉。通高8.3厘米、铣长6.0厘米、銎宽1.7厘米、壁厚0.4厘米。

与钲一样,铎也是一种古代铜制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至汉代。有方形短柄,体腔内有舌或无舌。使用时,分别以摇动和敲击发声。舌又分铜、木两种,分别称“金铎”和“木铎”。古时有文事振木铎,武事振金铎的说法。如《周礼·小宰》中就记载:“徇以木铎。”这里,“徇”的引申意思是宣示和通告,又如《尚书·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遒人”是当时通告行政法令的官员。由此可见,木铎是颁布行政法令时使用的。

此外,铎也用于舞蹈。如用于宴享的铎舞,就是舞者持铎而舞。汉魏时期的《乐府诗集》中就记载有古铎舞歌诗《圣人制礼乐》,晋代傅玄《铎舞曲·云门篇》中还解释了铎舞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振铎鸣金,近《大武》。清歌发倡,刑为主。声和八音,协律吕。身不虚动,手不徒举。应节合度,周其叙。”隋代时将《铎舞》与《拂舞》《鞞舞》《巾舞》合称“四舞”,但舞者已不再执铎而舞,唐代时又将《铎舞》列入魏晋时代兴起的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清商乐中。此外,历代诗人还常常把铎舞时的击铎伴奏之声称之为“铎语”,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蒋侯神歌》:“巫娥传意托悲丝,铎语琅琅理双鬓。”

铎也是古代军队战时的乐器。据《周礼·夏官·大司马》:“司马振铎,群吏作旗,车徒皆作”,《说文》在解释铎时也说:“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说明军队中是由两司马负责执铎和振铎的,其使用方法和程序,各朝各代还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里就不做多述了。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地区诸侯争霸,钲铎之声纷起。蜀国虽然偏居一隅,但偶尔也会与邻国发生一些摩擦和冲突。尤其是蜀国内部,内乱、战争也时有发生,作为军队发布号令的钲、铎都应该有一定的数量。此外,钲、铎还广泛用于祭祀、宴乐等场合的演奏。但到目前为止,在四川省的考古发掘和征集中,仅有三星虎纹钲、茂县牟托钲、绵阳魏城铎几件出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四川土地岭大熊猫国家公园首次通过红外相机拍到大熊猫身影

央视新闻8月10日消息,近日,位于四川阿坝茂县土地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红外相机两次拍摄到大熊猫身影,时间间隔仅两天,这也...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