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新生活铺筑致富路——茂县南新镇牟托村沙坝田搬迁安置点见闻

阿坝日报 2020-06-09 11:00 大字

■记者 孟波 唐冲 姜国春

“现在,我们是一家人了。”茂县南兴镇牟托村沙坝田安置点里原攀川村和原文镇村苏村组村民开心地说,住在一起这么久,大家终于可以说自己是文攀村人了。在今年的村级建制改革中,茂县将攀川村和文镇村合设文攀村。

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美丽休闲的健康步道、郁郁葱葱的葡萄藤架……6月5日,记者走进文攀村,感受村民们的幸福生活。

安置点

——“搬”出新生活

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偏低,这是原攀川村搬迁之前的真实写照。2007年,因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原攀川村从原居住点整村避险搬迁至现安置点(牟托村沙坝田),村民们搬出了新气象、新生活。

“一边是泥石流,一边是滑坡。”回忆起曾经的居住条件,原攀川村村委会主任陈红兵仍心有余悸,那时候安全是村民最担心的事,自从2007年搬迁至沙坝田,大家住的安心且舒心。

对此深有体会的还有今年73岁的原文镇村村民黄朝明,他告诉记者,曾经每3年就得修一次房子,可以说为房子操碎了心。现在,自己和老伴居住在安置点,两人经常到健康步道散步,和老友们在亭子里闲谈,每天的生活幸福而充足。

“我们能有这么好的生活,还得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黄朝明老人笑着告诉记者,自己也经常教育子女,要心怀感恩之心,真正做到脱贫不忘党恩。

搬得出,稳得住。在安置点,原攀川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群众增收。大力发展微田园经济,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葡萄,这样既能挣钱又能美化庭院;开展羌山泉水鸡项目,由村级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里的养鸡能手带头承包,经营管理泉水鸡合作社;与水果大村罗山村共同修建了一座400吨的气调库,一方面用于村里的水果保鲜储存,另一方面把多余的存量租给水果商贩,一年有9万元的租金收入。

“现在,村里每年至少有1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就顺利脱贫了。”春节前夕,原攀川村又一次进行了集体经济分红,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目标。

“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如今,在安置点里,日日享受天伦之乐由梦变为现实,一张张笑脸、一段段欢乐时光,都是文攀村群众生活幸福的印记。

悬崖道

——铺筑致富路

“难、很难,但是再难都得修。”该县南新镇镇长余成弟口中的难事是原攀川村攀川组的组道通达建设项目,他们将这条路称之为“悬崖道”。

受“5·12 ”汶川特大地震影响,攀川组唯一通往田间的组道垮塌成一片陡峭的悬崖,阻断了通往约200亩耕地的交通,该路段滑坡后,坡度极陡,地势险峻,左右都是悬崖,施工难度大,村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约200亩的耕地,户均年减收5000元。

除了减产减收,这块土地还承载着攀川组村民的故土情怀。2014年,原攀川村被识别为贫困村,各项扶贫政策在村里落地生根,各项扶贫项目得到实施。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南新镇党委政府反复研究,在2016年到2017年初,果断实施了组道通达建设项目。

高空飞石、砂石滑坡、身处悬崖……施工队卯足一口劲,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以前是羊肠小道,回去一次要耗3个小时左右时间,现在好了,开车只需要半个小时。”攀川组组长杨国会高兴地告诉记者,组道修通后,他将自家原本荒芜的土地种植上了红脆李。不只是杨国会,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都选择回村打理起了土地。

看似短短的1.57公里,却让荒芜了8年的土地再次得到复苏,攀川组36户110人在此种植了青红脆李180亩,预计今年产量将达2万多斤,村民的“致富路”越铺越宽。

新闻推荐

产业帮扶出实招脱贫奔康强动力

东坡区援藏工作组走访茂县农户。【核心提示】2020年,既是茂县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年,更是茂县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作为对口帮...

茂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