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传统体育

阿坝日报 2020-04-27 12:59 大字

第二节 羌族

一、推杆

推杆,羌语调之“无勒泽泽”,是阿坝州羌族地区流行的最具羌族特色的一项活动,多在婚嫁、节日期间进行。按其习俗,新娘回娘家的时候要从婆家带走一根木棒;新郎来接新娘回家时,必须夺回新娘带走的木棒。否则,新娘家就不让新郎带走新娘,这时就用“推杆”来决胜负。

相传在1000多年前,羌人部落在四川西北部定居,时常受到戈基人骚扰侵犯。有一次,戈基人出其不意,把羌人围了个水泄不通。为解被困之围,羌人选拔了一批青壮武士,组成一支敢死队——长矛军。在一个漆黑如墨的夜晚,长矛军集中在一处突围。他们手持木杆长矛,个个如猛虎下山,杀得戈基人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壮士们大获全胜,凯旋而归,羌山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庆功会上,羌人们纷纷宰羊杀猪,端茶敬酒,慰问胜利归来的长矛军英雄们。庆功会上选英雄时,武士们高风亮节,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杀敌多,功劳大。于是有人想出“推杆”比赛,给胜者敬酒的办法——将长矛取下铁矛头,只用木杆作推挡比赛,优胜者必然是力气最大的勇士,杀敌最多的英雄。姑娘们抬出一桶桶咂酒,向胜1次者敬1碗,向胜3次者敬5碗(可以请人代喝)。从此,推杆作为羌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在羌山广为流传,绵传不衰。特别是在逢年过节、收获之后以及其他喜庆的日子,羌族群众就地取材,用晾架杆进行推杆比赛,热闹非凡。

推杆,作为羌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于1982年首次参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表演。迄今在阿坝地区,推杆已成为有一定规则的体育活动,并被列为两年一度的州民族运动会的传统比赛项目。

推杆的具体比赛方法是:用一根3米左右长度,小碗口粗的木杆,一人紧攥一端,并挟骑于上,作为防守;一人紧攥另一端,用劲前推,作为进攻。二人面对面,木杆必须保持平衡,严禁一端抬高或左右摇摆。时间以裁判员拍5下巴掌(约5秒钟)为限,速战速决,简便明了,5打3胜。比赛进行中,防守双方要平均交换场位。男女均可参加。进攻的一方必须将木杆推过一定的界线(距离50厘米)为胜,推不过则为败。由于防守较为省力,故进攻一方可增至2至3人,时间距离也要相应延长。如2人进攻,则在10秒钟内多向前推过50厘米距离方能算胜,反之为败。3人进攻,则在15秒钟内再向前多推50厘米距离,才能算胜,反之为败。

二、骑射

骑马、操弓挟矢在羌族男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操兵演武,骑射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在许多重要的活动中也离不开骑射比赛或表演。至今在茂县较场、赤不苏、沙坝等片区,仍然流行着一种射狗祭山的仪式。这种射狗的仪式,常演绎为一种射击比赛或表演。

“大议话坪”是羌族部落或村里最重要的场所,一般每年或两年举行一次集会,射击比赛是重要内容之一。射击,羌语谓“苏尔月”,主要流行于茂县沙坝、较场、赤不苏一带。古代羌人正式的射击多采用跑马射箭的形式,近代火器的兴起使明火枪射击取代了弓箭。民国24年以来,羌族群众每年正月初五左右举行打靶活动,多以熊、獐子等动物形状物为靶子。至今,在茂县境内一些羌族聚居区,每年阴历正月十九日仍为“打靶”节,寨子中的人各持猎枪,到开阔场地举行射击活动,内容有表演“一枪打下天上的飞鸟”“一枪从空中旋转的面饼中穿过”;或用麦面和内馅做成的小兽作靶,射中者,标志其开年大吉,狩猎顺利,并将击中的面制兽分给在场的人们共同享用。羌语谚语云:男丁“十五穿铠甲,枪法好,二十岁在议话坪讲话,就算好小伙子”。射击活动年复一年形成羌族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大议活坪对羌族男子来讲是赢得荣誉、取得社会承认的重要场合,也是检验全村男子射击技术和作战能力的重要场合。而且,在较场、赤不苏等地,祭祀、婚嫁、丧葬和较重要的集会,都离不开射击活动。

羌族射击比赛分固定靶与活动靶两种形式。在较正式的场合,固定靶一般是用青稞面做成的各种各样的动物为靶。平时比赛,由参赛人自己商定,多用石头、铜元、鸡蛋或任指一物为靶,晚上则用香火为靶。活动靶,一是抛向空中旋转的面饼,一是空中飞过的鸟。射击距离最远是用石头做的靶子,次远的是用铜元、银元、鸡蛋等做的靶子,较近的是用香火、馍馍等做成的靶子。固定靶的一般靶距白天在100米以上,夜晚则在50米左右。

三、摔跤

摔跤,俗称“按跤子”,羌语谓之“色戈尔”,在羌族群众中广为流行,茂县黑虎镇一带的收获季节尤为好尚。无论男女壮幼,无论田边地角,无论堂屋晒场,都可以看到羌族男女摔跤嬉戏为乐,但规定只能是羌人之间相互较量,且规定兄弟姊妹之间不能进行摔跤。羌族摔跤的方式与州内藏族摔跤的方式基本相同,无固定的跤衣,也没有定期的摔跤赛,多为三三两两的自发较量。摔跤前,两方互相一手抓肩,一手抓腰;较量时有裁判,裁判下达口令后,须仅靠腰力、臂力将对手摔倒,凡倒地者均为输;如两人同时倒地,则比赛重新开始。比赛不准以手进攻,禁用脚勾、脚绊。与藏族摔跤不同的是,羌族的摔跤还规定不得将对方抱离地面。摔跤较量时,人们按照事先协商的办法,大家轮对相角,量力斗巧。比赛一般采用3摔2胜制。另一种摔跤形式为“抱花肩”,即双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脚将对方绊倒为胜。

四、体育游戏

羌族体育游戏包括羌族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和节日体育娱乐活动。这类项目种类繁多,就地取材,羌族群众广为喜爱,主要有:

秋千是羌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的一项活动。汶川雁门一带甚至将“秋千”安置于堂屋内,供老人或小孩消闲嬉戏。春节期间,羌族群众聚居的村寨都有扎秋、荡秋之习俗。是时,羌寨村头或场头,秋千迎风而立,老幼咸集,嬉戏为乐,是春节期间羌族群众重要的游乐活动之一。秋千,羌语也谓之“秋”。羌族中流行的秋千有两种:一种叫“观音秋”(又叫“转秋”,即纺车秋),形如纺车,竖立,木轮直径约2米,轮上有4个座位,一次可供4人玩耍,4人须协调配合,方能使“轮”转动起来。此种秋千主要盛行于茂县较场、黑虎、飞虹等片区。另一种叫“荡秋”,与汉族的秋千无异。扎秋在羌族群众生活中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事。秋千须当年新扎,阴历正月初一、初二是羌寨年轻人邀约扎秋千的日子。羌寨小伙子搭架,羌寨姑娘负责扎绳,称之为“立秋”。一般一村立一架秋。立好秋后,全村男女老少聚于秋前,摆上酒菜,点燃香蜡,由“许”或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代表全村人祈祷上苍、祖宗,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再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只雄鸡,断其喉,洒血于秋,这种仪式称之为“祭秋”。“祭秋”完毕,便是“开秋”,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先荡几下,便是结束开秋仪式。尔后才允许其他人争相荡秋。羌人是很看重秋千的,外村到寨子耍龙灯,须先参拜立在村口的秋千,称之为“参秋”,否则,便会受到全寨人的非难。羌人荡秋,形式不拘,单人、双人、男女混合,站式或坐式均可。由荡秋人自己荡起,起名“平地起水”;由旁人相助荡起,名叫“送出秋门”;还有大转身、小转身、反须转、倒挂金钩、凌空采月(仅以手握绳,收腹悬足而荡)等花样。羌族荡秋以荡平衡梁为最佳,在小伙子中常自发进行比赛,看谁用最少的次数荡平横梁,优胜者往往受到姑娘们的青睐。

耍龙灯羌语谓之“巴戏日那”。羌族崇龙敬火,又与汉族地区毗邻融合,故在大年期间,有舞龙拜年之习俗。每年正月初六、初八,羌族各村寨都有耍龙灯的传统,而且还有村寨之间相互往来,交叉戏耍的习惯。羌族群众耍龙灯主要是到各家各户门前炫舞拜年。各家大门外预先摆一方桌,上面陈列着台蜡和酬龙的红封喜钱。龙灯从寨前挨家拜到寨后,每到一家门前都尽展技艺,大舞一番,伴以呼叫吆喝,喜气浓郁。然后向主人敬献吉祥祝辞,并与随观的人一起到主人家筵上畅饮对歌,歌词须从“ー月”唱到“十二月”,龙出门时,要倒着退出去。到了门首,主人再向舞龙者敬酒,名曰“灌龙”,即从头敬到尾,舞龙者每人喝白酒一大碗。如此连经数家,“龙”早已醉态蹒跚,舞步飘摇,直至醉瘫在地。另一队小伙子们迫不及待,趁机取而代之。到别的村寨耍龙灯,则须先“参秋”。羌族各村寨口均有秋千矗立,平时秋千板离地面仅1尺左右,当耍龙灯的队伍莅临时,塞中人则故意把秋千板升得很高,耍龙者须让龙头、龙身、龙尾依次从秋千中钻过,以表示对寨中羌人的敬重,现场人头攒动,欢语连天,热闹非几。羌族群众耍龙灯舞者多,并杂以歌舞。

·州志办提供资料 记者 王和斌 整理·

新闻推荐

茂县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本报讯(黎文彬)“在这里上班有师傅手把手教技术,公司还给我们提供了免费住宿、免费午餐,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近日,借助东西部...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