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笋街 大石里的古蜀史

成都日报 2020-01-13 01:37 大字

扫一扫更精彩锦观APP

石笋街路牌

石笋街上原有鸿雁皮鞋厂,石笋残石曾在此用作井口边壁

石笋街小学(东区)

成都,正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品质宜居地。这不仅体现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之美,还有值得深入发掘的丰厚文化品质。

地名,是地理空间的代号,更是蕴藏着社会变迁、文化形态的“基因密码”。成都,建城几千年以来,从未更改城名,也从未迁移城址。成都的长街短巷,有着许多美丽而独特的地名。它们把一段段历史和传说,浓缩凝固为一个个简单响亮的名字;它们在历代诗人的吟诵中重新塑造,灿烂不朽,许多沿用至今;今天,它们的名字,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和注脚。

本报副刊“天下成都”特别策划,联合“锦观”文化频道隆重推出《成都诗歌地理》系列,请跟随诗人们行吟的脚步,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从空间进入时间,一起感受天府文化的传承和魅力。

石笋行

唐·杜甫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

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

雨多往往得瑟瑟,此事恍惚难明论。

恐是昔时卿相墓,立石为表今仍存。

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政化错忤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后来未识犹骏奔。

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

从关中到成都

诗人杜甫的惊叹

设想一下:走在成都闹市街头,突然迎面遭遇一巨大的石柱,它有两层楼那么高,包浆厚重,青苔没覆盖到的地方,还能看到地质纪年的痕迹——你该会有怎样的惊奇?!

1260年以前,诗人杜甫就有过相同的感受。公元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在四年前爆发,杜甫经历过逃难、落入叛军之手、骨肉流离又重逢、因谏言下狱且贬官、关中大饥荒等一系列灾难之后,终于断绝辅佐君王、安定天下的理想,携妻带子入蜀投友。

前往成都,一路上与关中迥异的风土人物,对诗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惊奇地发现,这儿的树木竟然冬天也不凋零,成都俨然是一座并不逊色于长安的大都会。

盛唐时的成都,里坊密布,市廛繁盛,民康物阜。成都城里共计一百二十坊,留名者十五,如书台坊、金马坊、碧鸡坊、文翁坊、小蛮坊;街道则有赤里街、石笋街、扬子巷、煮胶巷等。

杜甫栖居的草堂,在碧鸡坊石笋街以西,他时常跨过两岸杨柳飘拂的石桥,沿着梅香四溢的江边小道,从西门进城。一路上,无人相识,难免生出大隐于市的放松感。到了金容坊,再顺着通衢大道走上几百步,就会看到那两株耸峭的石笋了。

那时的成都远离战乱,勾栏瓦肆遍布,酒楼茶坊林立,无处不展现着世界级大都市的风采。这座城市生活着近百万市民,尽管大部分是古蜀国子民的后裔,但此时的他们,正忙着享受红尘世界一等一的繁华,对自蚕丛至开明的古蜀先祖,并没有什么了解。然而,古蜀国的大石遗迹,还残留在成都的街头坊里,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智者杜甫以启示、感触,让他写下了《石笋行》这首诗。

从传说到考古 “海眼”原是墓地石表

石笋是细长的柱状石,一南一北两株立在碧鸡坊石笋街街口。北边那株更高,5米出头,直径约95厘米;南边那株长近4.1米,直径约1.2米,显得要矮胖一些。不过,从“腰围”来看,很可能南边的石笋更高。变短是在西汉末年。那时,王莽搞得天下大乱,蜀郡太守公孙述据险割据,中原大地上赤眉、绿林蜂起。乱世之中,南边的那株石笋没能完好保存,也就可以理解了。

基本完整的两株石笋,青苔掩盖着沧海桑田的痕迹,如天外飞峰一般神秘。而在石笋身边,还时常有些奇异之事发生,不由不让蜀人浮想联翩。每到盛夏季节,大雨滂沱,雨后的石笋旁会出现一地的小珠子。珠子很小,以青黄色居多,上面还有小孔,可以用线串起来。这种珠子,就是杜甫诗中的“瑟瑟”。

石笋的神秘之处还不止于此。有时,大雨之后会发生地陷,石笋一米之内的平地陡现大洞。洞中有积水,居然还很清亮。拿来竹竿往下戳,探不到底。好奇心重的人,又找来绳子绑了石头往下扔,居然还是见不到底。北宋的嘉祐年间,有一天,一辆牛车经过,突然地陷,把车困在了里面。

古代成都人地理知识还不够完善,认为泉眼、井眼都是直通大海的。于是乎就编出个故事,说这里是海眼,石笋便是镇海眼之物,可不能拔。要是一拔了,海水就要从里面汩汩冒出来,整个成都城都要被淹。

成都早年的确水患频繁,海眼象征的水神崇拜已沉潜入当地居民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暴雨之后在石笋下出现的瑟瑟,是来自大海的宝物,固然很能满足普通人的想象,但也有少数知识分子中的精英,是不相信的。

一个叫惠嶷的蜀地僧人就说,西晋的权臣桓温带兵攻入成都,剿灭成汉李氏政权时,焚烧了装饰豪华的少城,那些珠宝就是大火之后残留的遗物。

唐代风气开放,与70多个海外国家都有贸易、文化往来,景教也得以在蜀地流传。有外国人在石笋附近建立了大秦寺,门楼里有十间房,都用产自大秦(东罗马帝国)的珠宝穿绳作门帘。因此有人说,大雨带出来的那些“瑟瑟”,就是大秦寺被毁之后留下的遗物。

作为知识分子中的翘楚,杜甫也不相信“海眼”的说法,他在考据扬雄《蜀王本纪》、常璩《华阳国志》等历史文献之后,通过《石笋行》一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石笋下面是古蜀王或者大臣权贵的墓室,高耸地面的巨大石笋,则是墓地的标识——石表,而“瑟瑟”自然是随葬于墓中的珠宝。

杜甫的见解,以今日历史学、考古学的成果来看,也大抵不差,甚至启发了不少近现代学者。本世纪初,在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疑似古蜀国开明王族大型墓葬,就有残存的木柱和木质柱础——很可能就供安置墓地表面大石柱所用。

可是,古代的蜀人,为什么喜欢这么大的石头呢?

成都曾经遍布大石遗迹,除了石笋、支矶石和天涯石至今存留,还有已经消失的石镜、五块石等(传说这五块叠放的大石头下面也是海眼)。成都平原并不产石,那么遍布城中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古蜀人为什么又要劳神费力,从很远的地方把石头搬来呢?这跟蜀人的发源、迁徙,以及古蜀国的建立密切相关了。

从高山到平原 古蜀人的迁移和思念

古蜀人兴起于岷江上游河谷之中(今四川省茂县叠溪),因为地质灾害的逼迫,在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带领下,开始寻找下山发展的新路径。传说蚕丛教族人养蚕缫丝,所以蚕成了部落图腾。蚕丛部落经过多代的迁徙进入成都平原,在与先居于此地的柏灌部落交战中被击败。部族融合之后,柏灌一世便成为第二代蜀王。

到了殷商初期,另一支蜀人鱼凫部落也顺着河谷往山下走,来到了龙门山湔江口。从名字就可以推想,这个部族是以渔猎为生的。他们捕鱼靠凫,这是一种会捕鱼的水鸟,学名鸬鹚,四川人叫“鱼老鸹”。鱼凫部落进入成都平原后,击败、兼并了柏灌部落,鱼凫一世(他和部族同名)成为新的蜀王。

与上两代古蜀国不同,新建立的国家更加强大,生产水平远为发达——从其都城三星堆发现的青铜器,便可见一斑。这些巨大、精美的青铜器,说明古蜀国已经从新石器时代跨越进入了青铜时代。

铜是哪儿来的?就在他们沿江下山进入平原的路上,今天的彭州市龙门山镇,就有个大宝铜矿。蜀人在下山走向平原的路途中,不时回望故乡。他们固然热爱成都的湿润丰饶,但依然忘不了故乡山风给予的磨砺。他们在山口留下巨石以为路标,希冀不要忘记了归乡的路。

其实,蜀人本来就是一个属于石头的民族。他们早年在岷山,生,居于石室之中;死,葬于石棺之中。他们以石斧劈木,以石锄犁地,以石箭射猎,以石戈和敌人战斗。生和死,蜀人都承受着那些巨大石头给予的庇护。大石在蜀人的心目中,占据了崇高的位置。

鱼凫王朝之后,古蜀国进入杜宇时代。当时蜀地低洼,水患频生,对农耕文明来说实在是极大困扰。来自楚地的鳖灵精通治水,他带领蜀民开玉垒山,劈金堂峡,分流洪水,平息水患。

治水成功的鳖灵在蜀人心中取得了巨大的声望,他取代望帝杜宇而成为新一代蜀王,开创了开明王朝。他跟杜宇的爱恨情仇,被诗人李商隐用“望帝春心托杜鹃”进行了演绎。

在开明帝治水的过程中,大石被赋予了更大的神力,成为镇水神器——这或许是石笋被穿凿附会为“海眼”的重要原因。在五代古蜀王朝上千年的历史中,大石被赋予的涵义或许有变,但无论如何,蜀人对它的崇拜没有变,对岷山故地的思念没有变。

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 大石崇拜映照精神世界

成都平原不产大石,那么石笋从何而来?我们把眼光投向古蜀人的来处。从成都市中心向西,不到100公里,东北—西南走向便横亘着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那里也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山中巨石垒垒,古蜀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开山辟路,历经千辛万苦,将它们搬运回来,竖立在成都平原,构筑起了自己奇异的精神世界。

不只是蜀地,在中国其他地方乃至世界各地,都曾经存在过一个对大石的崇拜时期。在中国的西藏,在东南亚,在地中海,在欧洲,在非洲,在美洲,大石遗迹无处不在。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便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代表。

巨石阵修筑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跟成都的大石遗迹一样,也都是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的产物。无论是成都的石笋、石镜、五块石、支矶石,还是英国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都代表着人类在刚刚进入青铜时代时对石器时代的回望与留恋,映照着人类先祖的精神世界。巨石无声,默默地诉说着远古的故事。

成都的石笋,到了南宋时还竖在街头,元代已不复存在,估计毁于南宋末年战乱之中。在今日的石笋街与席草田街之间,曾有石笋遗石残存于原鸿雁皮鞋厂门前。后来,这儿凿了一口井,残石作了边壁。再后来,井也被封填了。

《石笋行》共八句,只有一半的篇幅在写石笋,仅用一句便揭示了石笋的真相,剩下的四句则是杜甫在发感慨。他感叹普通人无知无识,不加考据地听信传言,进而联想到君王受佞臣蒙蔽,以致施政错谬,社稷倾覆。他恨不得将石笋掷向天外,恨不得石笋从来没在世上存在过,好让世上不曾相信“海眼”之类的荒谬、愚昧传言。

何大江/文 李旻/摄影 曹劲松/制图

新闻推荐

爱心礼温暖茂县贫困群众

12月19日,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四川省网信办联合探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茂县永和乡开展了帮扶慰问活动。活动现场,探探...

茂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