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古蜀之源又是中原文明入川桥梁
■张黎萍
8月21日至8月22日,因汶川“8·20”强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影响,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与古蜀之源学术研讨会临时改址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及省内外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议围绕茂县营盘山文明在古蜀文明中的源头作用展开了讨论,并就中原文明通过茂县进入成都平原融合形成以三星堆和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中的独特桥梁作用达成了诸多共识。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古蜀文明源起何处、古蜀先民从何而来、文化交流互融等课题展开交流讨论。专家们在交流中表示,岷江上游有着丰富的史前遗址,诸如营盘山遗址、姜维城遗址、箭山遗址、波西遗址、沙乌都遗址、下关子遗址等,这些遗址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遗址,诸如什邡桂圆桥遗址、成都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等都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为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研究依据,突出了岷江上游对考证中国古代南北方文化时空关系和族群交往迁徙的重要性,进一步证实了古蜀文明源头是岷江上游地区,而营盘山与三星堆串联起来,梳理出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
天府“三九大”,探秘在阿坝。“三九大”景在阿坝,阿坝拥有“童话世界”九寨沟;家在阿坝,阿坝是熊猫家园;源在阿坝,营盘山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有着一脉相承、前后承接的密切联系。而四川最具代表性的三张名片,无一不与阿坝州存在着密切关联。
茂县是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核心地、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也是阿坝州联系成都平原的交通枢纽地、九寨沟旅游西环线主要的枢纽集散地、阿坝州经济文化中心。《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工程行动计划(2019—2021)》提出了“茂县是川西北高原古蜀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心”,其中所指的便是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据了解,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处岷江东南岸三级台地,遗址平面呈梯形,东西宽120米至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遗址内包含新石器时代和石棺葬时代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为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石棺葬时代遗存为西周战国秦汉时期的石棺墓地。
2005年,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入围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21个候选项目之列;2006年,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至200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历时七年,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了房屋基址9座、人殉坑5座、窑址4座、灰坑100余个、灰沟及灶坑等,此外,在遗址中西部发现一处大型类似于广场的遗迹,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细石器、骨器、蚌器等,总数近万件;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包括四川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艺术品,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长江上游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陶窑址等,出土的彩陶器数量为四川之最。
据专家介绍,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是岷江上游乃至川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不仅将巴蜀文明的历史渊源推进至5000年前,也为探索辉煌的三星堆和金沙文明的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研讨会的召开,不仅能理清古蜀文明的源流,考证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源头,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丝绸之路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等工作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更为四川省重点文化工程——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弘扬阿坝传统文化、挖掘阿坝旅游资源、提升阿坝形象,全力建设阿坝“一州两区三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幅员8.42万平方公里,辖13个县(市),总人口94万,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独特的藏羌文化、悲壮的红色文化、多样的生态文化、国际的熊猫文化、丰厚的历史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精彩纷呈、交相辉映,被誉为“藏羌彝走廊核心地带”。目前,全州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32个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9项,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资源大州。
(文据国际在线 图由茂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晓铃)古蜀先民从哪里来?古蜀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这些问题随着近年考古工作的展开,越来越清晰。8月21...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