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寨的羌歌

绵阳日报 2019-08-11 06:46 大字

□蒋丽(绵阳)

前不久,跟随市音乐家协会,到茂县太平乡牛尾寨采风,此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牛尾寨海拔2600米,是一个典型的羌族聚居村,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这里的羌族原生态多声部唱腔传承,保护得比较好,被誉为多声部的故乡,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年轻的乡长说,羌民性格爽朗,崇尚自然,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的生活与歌声相伴,可谓抬手有歌,提脚有歌,他们用歌声表达情感,传唱热爱,他们用歌声唱出对故土的眷恋,对天空的向往,对大山的守望——他们的歌声中镌刻着悠远而鲜活的羌族历史。

那天,正赶上四川电视台来拍专题片,在一处青山环抱的大草坪上,牛尾寨的乡亲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正在尽情的歌唱,他们或二人一组表演男声二重唱,或男女成双成对唱情歌,还有多人演唱的丰收歌、回归歌、播种歌、出征歌、酒歌……起歌时,左手叉腰,右手轻放在右腮处,先由一人带头起调,其余的人随后开始和音、补音……旋律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变化,高音,低音,补音,和音此起彼伏,悠扬婉转,每一个音符都在山野间欢腾,嬉闹,回荡,每一段旋律都和山里的清风一起,夹杂着泥土的味道,钻进了每个听者的心里。而边舞边歌的织布舞、铠甲舞,又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羌人风情,展现出羌族妇女的勤劳,智慧和俏美,更有古羌男儿腰间抽刀,上阵杀敌的勇猛和彪悍。虽然随着时代变迁,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我们已无法看到这些歌舞在生活中再现,但歌舞中的精神、歌舞中的信仰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留在了牛尾寨人的血液中。

牛尾寨中,有一片100多亩已有千年历史的柏杨树林,被寨民们膜拜为神树林。太平乡小学的退休教师尤德林,是地地道道的牛尾寨人,他第一个将牛尾寨独特的风俗民情记录下来,并展示给世人。尤老师从小听着祖母的老歌长大,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以及朴素而又充满魅力的文化。寨子里的年轻人向往和追逐山外世界的精彩,他们崇尚流行歌曲,喜欢现代安逸的生活,对传统古羌古韵的兴趣在减少,会唱古老羌歌的老人,一个个慢慢离世,传统羌族文化正在一点点衰败流散,多声部唱腔更是濒临失传,尤老师看在眼里,痛惜不已。他下决心要将牛尾寨遗落的民族文化收集成书,使羌文化流传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最美最真的记忆,于是他踏上了拯救羌族传统文化的道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这片神树林中,尤老师记录下一首首民歌,整理一个个故事,从宗教信仰到民俗习惯,从羌寨建筑到神话传说,他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历经了无数的艰辛,得到了政府、山外学者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历时十年终于将《牛尾羌》这本书写成出版,完成了一个牛尾寨人的使命,也圆了他一个文化传承之梦。如今这本书已成了牛尾寨的文化指南,尤老师本人更是义不容辞成了牛尾寨的“公益向导”。在尤老师的奔走呼吁下,牛尾寨人也意识到传统羌文化不仅是他们的精神财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以利用传统羌文化,走上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

坐在林中的大石头上,听尤老师娓娓道来:牛尾寨历史上曾经历过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全寨房屋倒塌,村民流离失所,穷苦不堪。1952年解放后,乡亲们才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却终因地处偏僻,生产力低下,交通艰难,信息闭塞,而长期被阻隔于峡谷深山之中,鲜为人知。改革开放后,从包产到户,地膜种植,从退耕还林,修桥铺路,从修建人畜饮水工程,搬迁新寨,到2008年灾后重建,再到如今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整个寨子面貌焕然一新,全村都安装了太阳能,家家修通水泥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并且在政府的引领扶持下,开始打造精品旅游村,着力发展牛尾寨经济,又注重保留原汁原味的特色民俗,慢慢吸引了山外的客人前来游玩。

在尤老师喜悦的诉说中,我们还得知牛尾寨多声部在传承人尤登良等人的带领下,已经走到了山外,唱到了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牛尾寨这个名字,听到了牛尾羌天籁般的歌声;太平乡小学也开设了多声部这门课程,由传承人定期为孩子们上课。牛尾羌的歌声,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高亢地唱响,无论是千百年来牛尾羌与自然的高度融合,还是传统与现代的每一次碰撞,都将成为牛尾羌寨最美丽的音符,未来的牛尾羌人,也必将谱出更动人的乐章。

声声不息,绵延不绝,牛尾羌歌已化作风霜,化作雨雪,深深地浸润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中。

新闻推荐

以梦为马 不负韶华 —追忆曾经奉献在高原的战友们!

口述:刘翔撰稿:刘姝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军校学习训练后,便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经...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