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前锋步履坚 发现前锋系列报道(四)

广安日报 2019-08-02 02:52 大字

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产业基地。

小井乡枳壳丰收。

村民喜领分红。

“文化墙”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前锋记者站 袁秀娟 黄方瑶

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柏油路直通农家;一座座红瓦白墙的新民居井然排开;内容丰富的文化墙展现着文明风尚;绿树成荫的游园里,亭台、长廊、花坛相映成趣;果园里硕果累累,果农笑靥如花……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前锋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美丽蜕变,一个个“环境美、产业美、乡风美、生活美”的新村庄次第呈现,一幅幅幸福美丽的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前锋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推进乡村振兴为统揽,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脱贫攻坚、产业培育、新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活力十足,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该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0.6万吨,出栏生猪11.7万头、家禽146万只,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98元,同比增长9.6%。

农村美

美丽乡村建设 让农村环境“靓”起来

黑的路、绿的树,黄色亭台依水建;青的烟、薄的雾,青瓦白墙映眼帘。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现已成为生态优美、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原来,满村都是泥巴路,到处破破烂烂。现在,来村里参观的城里人都羡慕我们的生活。”村民陈建国说。

近年来,黄锋村共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8项,交通不便、道路不畅、设施不全的短板得以补齐,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该村6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硬化机动车道,家家户户有了入户便道。同时,村支“两委”按照全区规划,大力实施“旅游强村计划”,打造“好风光、美村庄”,使村子成为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同样发生变化的不只是黄锋村,在前锋区的广大农村,变化随处可见。

在福建工作的张先生一家,年年回老家虎城镇玉河村探亲。他发现,这两年家乡变化特别大:房子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过去随便堆放的垃圾,现在已经难觅踪影,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了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筒,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庭院里绿树成荫。“这哪里是农村,简直比城里还搞得好!”张先生说。

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前锋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该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面貌明显变化,美丽乡村建设逐步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由“环境美”向“发展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整体迈进。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区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建成供水厂2处、集中供水工程28处、分散机井3万余处,解决了10.4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改善村民出行条件,目前,全区乡镇客运站(停靠站)覆盖率达100%,90%建制村建有村级招呼站(牌)并开通客运班车;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全区205个行政村实现阅览室全覆盖,同时,该区还在49个新村聚居点和96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文化广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健身、娱乐、休闲。

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出台《前锋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实施意见》,开展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目前,全区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建立镇级垃圾分类回收站2个,87个村(社区)建立村级垃圾分类中心;完成改厕任务1376座,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以上;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百村示范工程”,推广太阳能、微动力等低成本、低耗能、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新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站覆盖率达100%。

农业强

提质增效让农村产业“旺”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产业兴旺则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根本途径,前锋区决策者们深谙其道。设区以来,前锋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近两年,该区通过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工业拉着农业手,城市拉着农村走”的局面正在形成。

时下正是枳壳收获的季节,在前锋区小井乡莲花村,村民正利用晴好天气,采摘枳壳。“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看着漫山遍野的枳壳果实,村民们无不乐开了花。

“我们村种植枳壳有30年的历史了,但是以前的枳壳树老化,加上加工设备太差,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好的收益。”莲花村党支部书记李仕政告诉记者,前些年,很多老百姓都想砍掉枳壳树,改种粮食。

近年来,乡政府给该村“引路”,在政策上支持、思想上引导、硬件建设上予以帮助,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枳壳树幼苗嫁接、移栽定植及枳壳加工等培训,并建设高产示范基地,扩建生产便道,开通枳壳货运“绿色通道”,彻底解决枳壳发展无序、技术落后、生产消极、有产无市等问题。

“我们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高价收购村民的枳壳,经过加工后再卖到安徽亳州,然后根据村民卖给合作社的产量进行分红。”李仕政说,如今,村民根本不愁销路,大家多劳多得,自然就有了积极性。“我们准备再种一些丹参、黄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小井乡的枳壳让村民尝到了特色农业的甜头,而光辉乡的茶叶,则把眼光瞄向了“品牌市场”。

近年来,光辉乡按照“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先后整合高岭村、黄连村、五星村等地的老茶园,打造了2000亩的生态茶园,让广安松针作为川茶的重要一员走出四川、叫响全国。

据该乡党委负责人介绍,从2017年开始,这里出产的茶叶都会冠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广安松针”。因品质不同,故有不同系列茶产品,每斤成品茶售价在200元至900元不等。而在几年前,该乡的产业还是依靠群众卖散茶为主,每年产值大约在30万元左右。走品牌化道路后,2018年,该乡茶叶产值超过500万元。

近年来,前锋区按照“一园两翼六基地”的发展思路,即以观塘现代农业园区为中心,结合华蓥沿山翼、渠江濒水翼,建立形成了优质粮油复合产业基地、红柚产业基地、优质茶果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特色林业产业基地,促进全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与此同时,该区还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及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储藏、分等分级、初加工,提高农产品增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民富

集体经济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近日,首届脆李采摘暨民俗文化节在桂兴镇热闹举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子王争霸赛。拼个头、测糖度、看果形、比口感……通过激烈角逐,桂兴镇渔桥村栽种的“渔桥绿李”拔得头筹,荣获首届桂兴镇李子王争霸赛冠军。

为打响渔桥李子品牌,渔桥村已将“渔桥绿李”注册成为商标。“渔桥绿李”不仅是李子中的佼佼者,更是渔桥村村民的致富法宝。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桂兴镇渔桥村积极探索产业致富之路。通过前期多番考察,该村从茂县引进清脆李和专职技术员,发展清脆李产业。

2015年,在村委会的组织下,该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村集体”模式,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种苗、技术和管护,所得收益按合作社40%、贫困户30%、土地出让20%、村集体10%进行分配。“今年李子卖了1.5万公斤左右,一共有20多万元的收入,合作社分8万元,贫困户分6万元,土地出让有4万元,村集体得2万元。”渔桥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苏中联说。

曾一起去茂县考察的渔桥村村民张国勇,十分看好清脆李的发展前景。2016年底,他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入股,成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之一。今年“渔桥绿李”迎来丰收,他也将获得分红收益1.5万元。同时,他还负责果园管护,每天能获得务工收入120元。“我又另外承包了10亩地来种李子,今年已经挂果了,收益也十分可观。”说起“渔桥绿李”种植,张国勇信心满满。

“寨坪村花椒88083元,桥角村花椒110565.5元……”日前,在广兴镇,一场分红大会同样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今年,广兴镇花椒喜获丰收,全镇种植花椒的9个村共获得收益30万余元。

“在联合社领的第一笔花椒款,拿回去将全部兑现给村民,最多的一户能分到6000多元。”桥角村村主任余建民说。

花椒种植是广兴镇不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可单个种植户加工难、销售难,收益无法保障。为此,广兴镇成立了跃兴花椒种植联合社,让“单打独斗”的种植户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带领下,抱团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增收。

近年来,广兴镇围绕“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着力发展花椒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全镇百姓在浓浓的椒香中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依托现有的烘干房,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加强管理管护,引进冻库,做大做强花椒产业,带动村民持续增收。”广兴镇镇长苏理勇说。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前锋区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产业园+贫困户”“公司+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模式,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融合机制,促进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同时,该区还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农户合作共建标准化原料基地,以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直销配送等设施,通过“保底分红+按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使农户直接分享第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城市变迁绘新景 阳光福地谱新篇 茂县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侧记

■张娅徐娅流金岁月,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茂县按照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阿坝州“一州两区三家园”战...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