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援藏干部系列报道之二 徐向东:不让高山挡住学生的眼睛
徐向东正在为学生答疑。正在上课的徐向东。批改作业。与同事们积极讨论教学方式。上课和学生互动。
本报记者 蹇玮杰 文/图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在等着。只有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让生命更加有意义。”援藏教师徐向东这样诠释自己的援藏生涯。自2016年东坡区对口帮扶茂县以来,一批批东坡援藏干部将自己的青春洒在了这片高原热土上。
徐向东作为东坡区援藏教师,2017年8月来到阿坝州茂县开始援藏教育工作,为当地孩子带去希望和爱。作为14名援藏教师中的一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
不畏艰险 他努力克服高原反应
在出发前往茂县之前,年逾不惑的徐向东是东坡区教育和体育局安全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为了做好赴茂县支教工作,每天下班后,他都没有闲着,而是不断强化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技能,为援藏做好准备。“我想挑战自己,换一种生活方式,也把自己的知识传播到茂县的热土上。”
茂县的自然条件艰苦,平均海拔2500米,流鼻血、嘴角裂口是常事,遇到伤风感冒,得拖上一个月才能好。最大的风险是贯穿而过的213国道,因车辆较多,路面不宽、路基不稳,飞石常见。如果下乡,就更加凶险了,没有一条路不是蜿蜒崎岖、凹凸不平的,左边是望不到顶的高山,右边是看不到底的深壑,看上去风光无限好,却随时都有危险存在。
“一到那里,我就明显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爬楼梯,一不留神就会缺氧。”徐向东一到茂县,就开始头晕、血压升高……各种高原反应随之而来,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为了克服困难,他靠着白天加湿器、晚上吸氧的方法,熬过了前半个月,高原反应才慢慢散去。
然而,昼夜温差极大的气候和不同的饮食习惯仍让他难以适应,因水土不服,他在支教期间瘦了3公斤。
因材施教 让孩子都能听懂
支教期间,徐向东教的是小学5年级的数学课,但他很快发现了问题,“茂县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同样的知识点,这里的孩子经过多次反复教学依然很难听懂。”为此,他决定改变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调整上课进度,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给部分差生“开小灶”。虽然当时他的身体多有不适,但每每看着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样子,他都充满了力量。
一年下来,他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有了很大起色和改观。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没有了,经常迟到、早退的几位同学也改正了。在2018年度阿坝州出题检测中,该班4科主科考试在茂县评比中,语文和英语得综合评价提高奖一等奖,数学得综合评价提高奖二等奖,科学得综合评价提高奖二等奖,受到当地县教育局全县通报表彰。
优异成绩 源于无私与团结
在援藏期间,徐向东发现因为缺乏平台和继续教育,茂县本地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体不高。为了能让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徐向东不仅为孩子们教学,也努力为当地教师提供交流,共同切磋学习进步。
为此,他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主动带领援藏老师跳锅庄、学羌舞,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当地老师打成一片,与他们拉近了距离,促进了友谊。他还积极加强与当地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茂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茂县教育“输血”“造血”。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