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平凡人的“英雄梦”

四川日报 2019-05-30 07:37 大字

从2008年至今,接触社会救援已有10多个年头,芦飞仍是满腔热血,几乎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这一公益事业中。,点亮平凡人的“英雄梦”。

芦飞是一家公司的管理人员,也是成都市应急蓝天救援队队长。早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前,他就是网络论坛上的公益积极分子,经常组织或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经历,让他对参与社会救援公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都赶到了灾区。我们在灾区待了十多天,亲手救过人,也看到过很多生命的逝去……印象太深刻了,一辈子都没法忘记。”芦飞告诉记者,自那以后,他萌生了建立志愿者组织的想法。2012年,成都市应急蓝天救援队登记注册为社会救援领域社会组织。“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有个社会组织,能多召集一些人,一起参与抢险救灾。”

“面对突发、严重的灾害事故,除了‘正规军’,也需要举全民之力,才能战胜灾难。”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重大灾害灾难发生,一方面要快速就近出动国家综合性消防和各类专业骨干救援队伍等,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比如,“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救出人员总数约8.7万人,其中通过自救互救的人数约7万人。这些年,四川省应急志愿队伍自发参与灾害救援的热情很高,发展较快,他们具有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等优势,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灾害救援中,民间救援力量可作为补充,提供辅助。”芦飞介绍说,有时候,救援力量出现“缺口”,政府就会想到“蓝天救援”,比如去年金堂“7·11”及广汉洪水救援,蓝天救援接到任务,参与了溺水人员打捞等工作。

此外,许多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经验,在救援时,也能成为专业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

成都公羊会公益服务中心志愿者金锡民是一名退伍军人,一直从事户外攀岩等培训工作,他将这样的专长运用到了救援当中。

“我们经常组织户外攀岩活动,参与坠崖人员救援时有一定优势。”金锡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198米高的悬崖救援。当时,有游客发现该悬崖中部疑似有具尸体,于是报警。现场消防队员对地形不熟悉,装备也不够,金锡民和7个队员主动帮忙,先从198米的最高点下降至100米左右的地方找到遇难者,再从悬崖中部下降到谷底,将遇难者抬出。

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像蓝天救援队、成都公羊会公益服务中心这样的社会应急力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茂县叠溪山体高位垮塌等灾害救援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瓶颈

队伍缺装备缺培训,有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鱼龙混杂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蓝天救援队伍越来越壮大,13支队伍至少有两三千人。“但队伍潜能的发挥还有瓶颈,最大的瓶颈是缺装备。”芦飞告诉记者,个人制式化装备、救护装备等,队员自己能配齐,但专业的救援装备因价格高昂,要志愿组织独立采购,难度很大。“我们的专业救援装备大多靠积攒队员的捐款来购买,初步估计,装备的缺口有70%,装备数量与志愿者的人力难以匹配。比如,有时候能出动50人的救援任务,因为缺装备,只能派出10多人参与。”芦飞说。

制约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的另一个瓶颈,是培训。“毕竟大多数队员是业余的,公务员、教师、学生、白领、个体户等都有,培训、演练等成为最大的需求。”成都公羊会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傅建军说,社会应急救援志愿者跟一般的志愿者不同,必须要懂救援的专业知识,否则可能会帮倒忙。

记者采访多家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了解到,志愿者队伍基本都没有自己的训练基地和固定的培训师资,去争取训练场地基本靠“磨嘴皮子”,比如,请求大型游泳馆支持,提供场地进行潜水训练;请河道管理部门支持,在公共水域训练打捞救援;请消防队伍支持,提供绳索训练场地和培训指导。而各类培训,大多数志愿者都是自费参与。这些年,芦飞就多次出境参加培训,自掏腰包约10万元。

参与此次省级抗震救灾应急演练,杨峥也看到了自己队伍与专业队伍的差距。“虽然我们是辅助力量,跟专业的始终没法比,但如果能受到更专业的训练,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除了装备与训练,傅建军认为,社会应急力量还缺少一些必要的保障,比如救援费用补助和保险,“每次救援,大家都凭着一腔热忱去做,但毕竟是冒险的事,有些志愿者的家人本就不支持。如果在参与救援过程中,还没有必要的保障,光靠热情可能难以为继。”

芦飞同时指出,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要良性发展,规范和引领不可缺,“现在的队伍还是鱼龙混杂的。”

在九寨沟地震救援过程中,芦飞的队友们发现有另一队身着蓝天救援制服的队伍闯进救援地,四处乱窜。“突然闯进的队伍显然是‘李鬼’,他们的目的或许就是拍拍照。而‘蓝天救援’被冒充已不是第一次了。”芦飞认为,社会应急力量自发参与救援,优势是灵活,劣势可能是无序,若不对社会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进行规范管理,将影响社会对这支民间力量的整体评价,挫伤民间力量参与救援的积极性。

引领

建立统筹与服务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社会应急力量提到的这些问题,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统筹中心(简称“中心”)社会救灾综合协调部部长杨波也看在眼里。此前,他们对社会应急力量参与茂县叠溪山体高位垮塌救援开展了调研。“一拥而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社会组织一腔热血去了,却不知从何入手,甚至由于准备不足,从救灾者变为了被救者。”杨波告诉记者,在作业面相对集中的救援中,社会力量自发前往灾区,在不了解灾情、未掌握需求的情况下一味求快,可能会造成交通拥堵、供需失衡、配置重叠、资源浪费等失序的现象。调研同时也发现,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如何统筹社会应急力量有序、有效地参与灾害事故救援?支持他们更好地发展?

杨波介绍,中心提出了“1套政策为脊顶、5大体系为梁柱、21市(州)在地协调网络为根基”的四川社会救灾统筹机制“二七框架”,计划用5-6年时间,建成横向不错位、纵向不缺位的统筹机制。

杨波举例说,2018年12月16日,宜宾兴文县发生5.7级地震。灾情发生后,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建立“12·16宜宾地震社会力量行动协调群”,通知有意愿参加救灾救援的社会组织入群报备,并按照“属地协调优先、上下左右协调联动”原则,迅速建立社会组织协调服务站点,对接当地应急部门,做好参与救灾社会组织报到登记、任务分配、服务保障等工作。据统计,先后有45家社会组织完成集结报备,有12家社会组织的67人有序进入灾区开展救援。

“统筹制度挺好,让我们第一时间能找得到组织,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有什么需求,也可以找到对接的部门,而不是盲目在灾区‘打街’找任务。”傅建军表示。

给予社会应急力量更多、更大的支持,应急管理部提出,将通过健全法律法规、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组织竞赛和评估、建立与专业队伍共训共练和服务保障机制等,积极支持鼓励社会救援力量建设发展,规范有序参与救援行动。应急管理部已在制定对参与灾害救援的社会力量的补偿办法,同时,正在制定共用政府训练场地等办法,以此支持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傅建军发现,转变正在发生。“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首页专门设置了‘社会救援服务’一栏,通过申报并审核的社会应急力量,可在参与救援过程中得到沿线收费站免收车辆通行费,服务区优先加油、加水、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保障。”

“这次,省级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就为社会应急力量提供了很好的锻炼与展示机会,今后,这样的互动还将更频繁,通过加强引导、强化服务,让社会力量不失序、政社协同不混乱、资源匹配不失当,将社会应急力量培育成四川省应急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应急管理厅上述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未来三天成都气温逐日回升 最高28℃

■天府早报记者朱佳慧“晚上会下点分散性的雨水,到了白天雨水又会停一停,白天过后分散的雨水再接着下……”最...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