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民众支援

阿坝日报 2019-04-29 19:55 大字

在国民党军队前路堵截,后路紧追的险恶环境中,红军能在今阿坝州境内长期与国民党军队、地方恶势力武装相对抗,维持庞大的队伍生存,完全依赖于此地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各族民众的支援。

第一节支援红军

欢迎红军1935年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驻茂县后不久,县城附近的群众敲锣打鼓,吹起锁呐,抬着“全猪”“全羊”献给红军,组织了一次盛大的欢迎庆祝活动。5月21日,回族人士李吉成在龙山带领群众数十人迎接红军,给红军披红放炮,倒茶送水,安排住房。6月2日,铁邑羌民派代表数人到10余里外的龙溪桥迎接红军,给红军献上礼酒挂了红。6月8日,红军到达汶川草坡,200余藏、汉群众聚集在两河口杀猪宰羊,敲锣打鼓迎接红军。理番县九子屯100多民众牵着猪、羊到桃坪迎接红军。桃坪的民众端着茶盘、果、酒到寨口迎红军,给红军挂红。薛城民众从演武厅一直到城门洞排成长队夹道欢迎红军。他们点燃鞭炮,杀了8头大肥猪慰劳红军。5月31日,杂谷脑群众集队到磨子沟欢迎红军。6月9日,红军抵达懋功县城,城内民众燃放鞭炮欢迎红军。

红军到达麻邑村后,威州附近阳岭寨地主杨保廷主动去接近红军,表明身份后请求红军宽大,表示愿意帮助红军。不久,他将红军带到其阳岭家中打开粮仓供给红军。理番县上孟、下孟、九子、甘堡、杂谷脑五屯守备亦带领屯民迎接红军,向红军敬酒、挂红。懋功县宅垄屯千总雍鹤龄在红军进入懋功时,派人与红军接头,令所属百姓不准袭扰红军,专门安排20余人给红军送去白面600斤和猪膘若干。通化地主贾玉清1935年5月26日组织人砍断通化索桥以阻止红军前进,次日却又组织20余人手执鞭炮到通化场口迎接红军。

为红军筹粮 1936年,今阿坝州境域内人口30余万,粮食生产只能自给。一、四方面军会合后,10万红军在这一地域内的粮食供给问题即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面对粮食供求的巨大困难,川西北的民众以有限的粮食给予了红军最大限度的支援。在羌族聚居区,各级苏维埃政权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同时开展了为红军打粮筹粮工作。地主、土豪、劣绅的开仓、开窑予以没收,老百姓家筹集的粮食,就用川陕苏维埃发行的银元、铜元、纸币、布币等购买。在藏族聚居区,红军筹粮筹畜,得到了藏族民众的支持。在黑水地区,藏民联合售粮给红军。大小瓜子寨及赤不苏沿河的17座水磨房日夜为红军磨面。卓克基、懋功、马尔康一带的藏民、苏维埃政权的成员们为红军筹集了大量的粮食、牛羊。红军经过川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先后支援的马、羊、猪等各类牲畜总头数达20万余头,粮食约2000多万斤。

担任通司、向导 红军在川西北地区,首先遇到的是与少数民族的语言障碍问题。他们请了能讲汉语的当地少数民族人士担任通司(翻译)和向导的工作。通过与红军的接触,增进了了解,藏羌民众主动为红军作宣传、想办法、出主意,有的后来参加了红军。天宝、杨东生、苏新和藏族姑娘姜秀英、姜平姐妹等都是由给红军当翻译而参加红军的。羌族土司安登榜不但给红军当翻译,还参加了若干次战斗直至捐躯。黑水藏族通司九十三曾亲自到深山密林中将红军的主张翻译给受蒙蔽而躲藏的藏民,动员他们返家,还帮助红军完成了在当地的筹粮任务。

红军请翻译将宣传布告、传单、标语分别译写成藏、回文字,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和政治主张,配合红军宣传和动员川西北各族人民群众,对红军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35年5月,茂县蒿坪农民李明远为土门战役的红军作向导,带先头部队翻山越岭迂回到赤土坡,突然袭击,消灭了国民党守军。別应寨康纪李,带红军绕过雁门关天险,袭取七盘沟,截断国民党守军退路,使红军赢得了雁门战斗胜利。7月,红军到达芦花,家住二古鲁的石匠常生,为红军北进毛儿盖当通司、向导。下打古的八旬老翁阿帮给红军带路,由几个红军用自制的滑杆抬着他引路,越过打古山,到达毛儿盖。8月下旬,毛儿盖寺院的和尚能周、扎栋巴为红军带路,穿越了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了班佑,战胜了草地险阻。

其他形式的支援川西北各级地方政权组织的运输队、担架队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几乎在今州境域内的各族人民群众都参与了这些工作。各地出动牲口驮运,人力背伕也较普遍。茂县约有上万人次和2000余牲口为红军运输。川西北境内路途险阻,地域辽阔,物资运距遥远,运输队的工作十分艰辛。

各级地方政权组织各族民众担负了抬运、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各族群众尽一切努力为伤病员供给柴、粮、肉等。有的地方,群众主动协助红军护理伤病员。红军医院也普遍得到各地群众的援助。一些红军医院将伤病员寄住在群众家中,得到群众的关心、帮助和护理。许多伤病员受到当地群众精心护理痊愈归队,并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为使红军顺利通过该地,在各级地方政权组织的动员下,当地群众积极修通了狭窄的山路,架通了溜索、索桥。汶川、茂县、理番的羌族群众协助四方面军从北川运竹子编篾绳,架通了岷江和杂谷脑河上的索桥。国民党飞机将索桥炸断,民团将索桥破坏后,红军在岷江上重架索桥时,许多当地群众主动协助砍竹、消篾、绞绳、抬运木材,并帮助施工,保障了红军主力的运动。

国民党对川西北根据地实行封锁,红军严重缺盐,熬制土盐也成为各族群众支援红军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藏、羌民中有许多懂熬制土盐技术的人,红军请他们指导,藏、羌群众与红军战士一起挖、背盐土,取汁熬制了大量土盐,解决了红军缺盐的困难。

第二节参加红军

红军长途转战,减员多,需补充。在各级地方政权的领导下,根据地的扩红(扩充红军)运动广泛开展。红军到达川西北地区后,宣传发动群众,各族人民的觉悟不断提高。红军召开游击队、少先队、儿童团等各种形式的会议进行扩红宣传,也采取个别动员的形式开展扩红工作。红四方军在茂县发布了《参加红军十大好处》。随着根据地的建立和扩红宣传的不断深入,一批青壮年(主要是苏维埃干部和游击队员)首先报名参军。参加红军的人员大多是贫苦农民。1936年4月,绥靖、党坝、绰斯甲、观音桥一带的扩红工作中,在地方党政军组织的支持协助下,红五军超额完成了总部下达的扩红300名的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在今阿坝州境域内参加红军的人数就达5000人以上。金川县约有2000人随红军北上;茂县近千人(茂县第一高等小学就有100余人);理番县380人(其中藏族185人、羌族157人);汶川县135人;小金县300人;马尔康100余人(其中党坝一带就有72人);黑水瓦钵梁子、维古一带50人;松潘县南部地区近100人。

在参军的热潮中,有两兄弟参军的,有两姐妹参军的。理番县朴头的杨全莲(藏名板登卓)及女儿姜秀英、姜平,儿子唐子全一家4口都参加了红军。党坝格尔威村的高福贵、高大姐、高二姐全家3人都参加了红军,还有送子参军的无数事例。

·州志办州党委史研究室提供资料 记者 张凤兰整理·

新闻推荐

暖心!86岁老人为凉山火灾牺牲消防英雄捐款

本报讯(记者张欣文·图)4月8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午,86岁的老人胥洪碧来到市红十字会,给凉山火灾中牺牲的消防英雄捐款3000元。...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