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和谐家园 茂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见闻

阿坝日报 2019-04-22 08:12 大字

■记者 杨园洁

一排排别墅式新房整齐靓丽,一条条水泥硬化路干净整洁,一张张笑脸满面春风…… 自2010年茂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试点活动以来,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休戚与共,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颂歌。

文化最可贵

倾力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4月初的茂县,九顶山上白雪皑皑,但在古羌城旅游景区内却热闹非凡。伴随着悠扬的羌笛声,欢快的舞蹈……羌红被高举着从城内缓缓而下,释比祭天还愿,优美的萨朗表演,空灵的羌族多声部合唱……这是每天上午9点,在古羌城内再现古时羌族开城仪式时上演的特色节目。

据茂县羌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付成介绍,该景区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民俗、祭祀礼仪,充分体现了羌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羌民族的生息特点,是中国羌族文化活态展示、展演区及文化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茂县羌族文化历史悠久,离成都又近,趁着周末来感受一下当地的民族文化。”来自成都的苗徐俊女士告诉记者,怕错过开城仪式,她便早早就来等待了。

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能助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挑拣好铁料、喂入炉灶里,立刻来回拉动风箱手鼓风烧旺炉火……在古羌城的文化活态展演厅一角,68岁的吴贵云正向游客展演打铁技艺,“我年龄大了,干不动体力活,现在这个工作既轻松又稳定。”谈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来自雅都乡雅都村村民吴贵云满是感激。吴贵云是村里的贫困户,2013年被招入景区从事铁匠技能展演一职,每年有2万余元的工资收入。

长期以来,该景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城镇带动、产业驱动、旅游拉动”的发展战略,依托优势,突出景区“羌民族民俗文化活态展示”名片,认真探索发展旅游扶贫新模式,积极拓宽当地贫困人口增收渠道。截至目前,该景区已实现427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依托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只是茂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如今,茂县14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六有”建设标准,完成115个行政村村级文化活动室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新硬化文体活动广场123个、文化院坝47个,建设省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站2处;拥有“瓦尔俄足”“羌年”等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转山会”“羌绣”等86项省、州级非遗项目……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美丽画卷在茂县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最暖心

共享成果增进群众福祉

房屋整齐划一、村道平整干净,村民有说有笑、小孩嬉戏打闹……近日,记者走进南新镇攀川村,亲身感受到村民团结和谐的美好生活。

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偏低,是攀川村村民搬迁之前的真实生活写照。2007年,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攀川村从原居住点整村避险搬迁至现安置点(牟托村沙坝田),群众居住由大分散变成小聚居,现有村民70户227人。

“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现在,孩子们上的是漂亮的学校,生病就医有现代化的医院,我们感到很幸福。”村民冷秀刚告诉记者,如今,村民过上了新生活,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村里只要谁家有事大家都会积极去帮忙,邻里之间和谐友好、和睦相处。

近年来,攀川村通过灾后重建、“三百”示范工程、脱贫攻坚等惠民工程的实施,交通、水利、电力、管渠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同时,该村引导村民种植车厘子、金黄枇杷、青红脆李等特色水果,并积极发展羌山泉水土鸡集体经济项目。据了解,仅去年,全村经济收入达到2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000元,实现了村民致富、集体增收的目标。

“羌山泉水土鸡集体养殖项目每年有8万元的租金收入,目前已经进行3次分红了。”谈到村里未来的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夏小平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打算将建好的一座450吨果蔬气调库出租,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持续增加村民收入。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茂县大地上已铺展开一幅幅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丽画卷,各族干部群众“像糌粑和糍粑一样捏成团、抱成团、聚成团”,凝心聚力,为创造美好生活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新闻推荐

一夜春风李花开 茂县南新迎客来

“春风送暖百花开,李花怒放一树白。”3月26日,茂县南新镇举办了以“九鼎山下李花开魅力南新等你来”为主题的首届李花节。...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