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桥村40个村民联名写下申请书,按下红手印,只为挽留他 苏中联:脱贫致富路上的引路人

广安日报 2019-03-29 01:01 大字

□前锋区记者站 兰林前 本报记者 周文平

一份联名申请书,40个村民按下红手印……前不久,桂兴镇党委收到了这样一份特别的申请书:我们村所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恳请各位领导,让苏中联同志继续留在渔桥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我们村服务。

苏中联由前锋区安监环保局派到渔桥村任第一书记,2017年5月10日至今,他驻村帮扶快满两年时间,村民们担心他被调离,便有了这份申请书。

渔桥村位于前锋区南部,村里共有996人,贫困户30户71人,14.37%的贫困率让渔桥村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

2017年5月,36岁的苏中联主动请缨,来到渔桥村担任第一书记。

“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吧,跟我们没啥关系。”“一个外来的书记,会真心实意在村里帮忙吗?”初到村里,村干部和群众对他并不认可。

民心不是等来的,而是奋斗、努力争取来的,苏中联心里十分清楚这一点。一进村,他就走村入户开展调查,不到一个月,他便走遍全村250余户人家,每家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村民对苏书记的看法渐渐从“不相信”到“差不多”再到“完全信任”。

走村入户的同时,苏中联还在思考如何发展产业。“茂县青脆李销量好、价格高,渔桥村的气温、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与茂县相似,适宜种植青脆李。”通过长时间调研,广泛征求群众及村支“两委”意见,该村决定将发展种植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并建立合作社,提出了“贫困户出土地,合作社负责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农户负责管理,收成4:3:2:1分成”的模式发展产业。

经过动员,村里利用撂荒地,种植了上千亩青脆李。2018年,该村青脆李初挂果,收获2万斤,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村民张国勇便是受益者之一。2010年,他被查出患有肝硬化,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中还有两个女儿正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苏中联得知张国勇的情况后,鼓励他发展产业,帮助他申请无息贷款、学习种植技术。去年,张国勇在合作社的果园里担任管理和技术指导,每天有120元的工资,自己家还种了10亩青脆李,一亩至少能有一万元的收入,现在已顺利脱贫。

贫困村民踏上了产业脱贫之路,渔桥村有了新气象。每一位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不舍苏中联离开。

看着按有40个红手印的申请书,苏中联十分感动。在他眼里,40个红手印,承载着群众的肯定和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他说:“一定要回报群众的深情厚谊,帮助渔桥村巩固脱贫成果。”

如今,苏中联仍在村里忙碌,眼下,他又有新的打算——在青脆李果园内建饲养基地,散养跑山鸡2000余只,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考虑到渔桥村远离城市,美丽幽静,结合已有的李子产业,走农旅融合的路子,让更多村民从中受益。

新闻推荐

茂县着力激发援藏党员干部实干精神

本报讯近年来,茂县充分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和带头作用,着力抓实援藏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党建工作。该县在援藏...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