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时代一起进步我很幸福” ——老交警见证发展带来的出行之变
■记者 哈斯满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许多人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与受益者,他们的青春如同汩汩清泉,注入进浩浩荡荡的改革大潮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今年52岁的李斌,是阿坝州公安局交警支队大队长,从警31年,他经历了阿坝州道路交通的巨变,机动车从寥寥无几到如今突破15万辆。回首过去40年,李斌感慨:“能够和时代一起进步,我感到很幸福。”
80年代:机动车辆极少 用脚步丈量土地
“今天的阿坝,交通四通八达,然而40多年前,阿坝的道路大多狭窄,没有几条像样的马路。”李斌说,改革开放之初的阿坝州,交警除了指挥汽车,更多是管理单车和行人。
1987年,20岁的李斌正式穿上制服成为一名交通警察,当时他的办公点在茂县交通监理所。
李斌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阿坝州的汽车非常少,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交警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自行车,自行车必须要登记牌号才能上路,每年还要检验,上路必须遵守红绿灯,不允许骑车带人,转弯时要伸手示意,不然就要罚款。
“那时候我们巡逻都是步行,全州的事故处理也只靠事故股里的几个同事负责,当时,全州只有58名交通警察,机动车总量不到5万辆。刚刚上岗那会,能够有幸指挥汽车,并看着车辆跟随着自己的指挥棒行驶,觉得是一件特别自豪的事。”李斌说。
90年代:单位用车增多 中巴车服务出行
90年代初期,大部分地方已经启用自动信号灯,交警队也正式开始按行政区划分大队,李斌被分到了茂县交通警察大队。
“那会儿没有私家车,马路上的车都是各单位的车辆,有驾驶证的人很吃香,找工作不愁,因为各单位有车的都急需贺驶员。”
李斌说,车辆的快速增加导致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增多。“那会儿路上车还是不多,也没“高峰”一说,所以司机就会习惯性地一看路口没车,直接一轰油门就开走。”
而那个时候,由于大公交的运力不足,私营中巴车开始盛行,在没有公交车线路覆盖的路段,中巴车分线路营运,即停即走、沿途拉客,虽然方便了市民,但随意停车、超员拉人也成为交通的一大隐患。
2010年后:高科技强警 快速路网逐步完善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服务大众的公共交通快速发展,阿坝州有了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公交线路,也有了可以随时挡停、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按里程收费的出租车。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在规范交通安全、查处交通违法行为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交警执法有了规范的法律依据。
李斌说,这几年,是阿坝州科技强警快速发展的阶段,更是全州交通路网飞速发展的阶段。
从屈指可数的路口监控,到高清视频采集,自动查纠闯红灯、超速、违停等违法行为,高科技的交管设备,已能实现车辆号牌真伪鉴别、驾驶人人脸快速识别。智能交通信号灯也可通过指挥中心远程控制切换,下一步还能实现根据车流量变化自动调控信号灯疏堵等。
“以前我们在马路上挡车,都会问司机,是哪个单位的车?哪个单位的驾驶员?现在可不是了,随便挡下越野、轿车,那都是人家自己的私家车。”李斌笑着说,从年轻的小伙到如今的大叔,李斌在马路上留下了自己巡逻的脚步,也见证了阿坝州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交通的变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出行之便。进入新时代,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幸福感和获得感更是与日俱增。”李斌说。
新闻推荐
组成:登山队员+当地村民 使命:反盗猎+寻访动植物 九顶山有群巡山者
九顶山风景巡山队员合影余家华介绍红外相机的安装方法绿尾虹雉九顶山前倚岷江,背靠成都平原,方圆数百平方...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