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高诚: 文学是他一生的追求 □孙子夜
高诚简介:国家二级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鲁迅文学院(广东班)学习并结业。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以及《广州文艺》《安徽文学》《小说选刊》等出版和发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作品若干。
主要作品:报告文学《中国铁路的脊梁》(获新华社好稿奖)、《生死吟》(获广东省首届报告文学奖)、《悼恩师》(获全国首届纪实散文二等奖)、长篇小说《新地》等。
文学之梦:为追求,毅然辞职南下打拼
今年春节期间,作家高诚回蚌探亲,相约一晤,言谈甚欢,我为其近年取得的文学成就由衷高兴。
我与高诚是儿时玩伴,曾住一个院子里,他虽比我年长几岁,但我们却话语投机。记得少年时他酷爱绘画,后来又痴迷文学,直到他在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从事新闻文化工作的八年时间里,对文学创作也从未间断。
最让我惊讶的是,1992年底的某天,他从报刊看到路遥为文学事业英年早逝的消息,深受震撼和感动。为了延续自己多年的文学梦,他竟突发奇想,于翌年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奔赴到了深圳。在中国改革前沿的城市打拼三年后,他又毅然辞去机关公职,直到如今。我问他后悔吗?他却说,从来没有!由此,足见其把控自己人生梦想的理性和果敢。
巴金曾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是啊,高诚为了理想,希望通过不懈努力,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得到历练,深入体验第一线火热的改革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反映出来,把自己多年积淀的文学素养与写作才华得到更好的施展。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这颗文学青年的心苗,在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得到滋长,并结出丰满的花朵。他在深圳生活六年后,经过八年构思、写作和反复修改,创作了4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新地》,于2007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部长篇小说,是他在深圳生活体验和思考后的集中反映,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大背景,反映了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改革开放生活及其人物的喜怒哀乐。该作品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誉为“史诗性”长篇作品,甫一问世,即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并成为深圳市委宣传部选定的重点作品,被选送参加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的评选。其后,该作品被多位知名导演和制片人看中,拟合作拍摄影视剧。
20余年来,高诚着实在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文学梦。除上述长篇小说之外,他还经过鲁迅文学院的专业学习,使其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都得到很大提升,由一名业余写作者,迅速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职业作家。其后,他写作并出版了2部各3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创作了10余部中篇小说和30多部短篇小说,以及数百篇随笔、杂文等,并被多家网站与报刊采用、转载。作品获得全国和广东省多个文学奖项,其本人也被多家媒体,如《中国作家网》《文艺报》以及《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进行专题性整版或专栏报道,成为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国家二级作家。
作家之责:勇担当,只身采访地震一线
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作家的创作才会充满活力,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受到欢迎。
作为职业作家,高诚把自己的有限生命完全融入到了文学事业之中,甚至不顾生命安危,只身前往地震一线采访。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几天后,他毅然自费独立前往灾区一线采访,被文学界誉为“独行侠”。他认为:对灾难、对灾难中的生活及其折射出的人性之光,全身心地投入采访、挖掘、书写,作家应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担当。
两个半月,77天时间里,他面对无数次余震,曾两次险遭不测,深入北川、汶川、什邡、绵竹、都江堰、青川、茂县、平武、彭州、安县这十个被国家民政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地震局评估的极重灾区,行程4000余公里,采访了百余名地震幸存者,拍摄了数千张珍贵的地震第一线图片和40多G录影录音资料,据说成为在地震期间采访时间最长、行程最远、采访人物最多的中国作家。
2008年5月25日,在灾区,他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那天,他于北川采访后到绵阳进行短暂休整,时为下午4点钟。他找到一家住客寥寥的商务酒店,把沾满泥浆的衣服脱下来,泡进水池。经过一个星期采访奔波,身体的疲惫,自不必说,连日劳顿,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随之下降,必须做短暂休整。否则,继续呆在灾区一线极易感染疫病。
此时,他把淋浴器打开,整个楼房却突然剧烈摇晃起来。不好,余震!是一次震级很高的余震!他感觉自己像是在荡秋千,连忙扶住墙壁。怎么办?跑吗?但是他不能这样赤身裸体跑出去,那不符合他的个性。
这些念头一闪而过。其时他已用浴巾迅速包裹了自己。他要穿戴整齐,等待死神的降临。他耳畔传来楼道里、街面上的嘈杂人声,呼天喊地的诅咒声。生死关头,他做了个重大决定:那就是以最快速度躲到安全地带,尽最大可能避免个人伤亡。因为他到灾区的采访才刚刚开始啊!
就在他发现水池下有个狭窄空间,摇晃着身体准备钻进去时,楼房慢慢停止了剧烈晃动。他不顾余震仍在继续,迅速拉开浴室门,冲进卧室,三两下穿上衣服,套上鞋,拎上摄影包飞奔出去。他要拍摄余震后的现场。
在灾区采访,面对低于6级以下的余震,他习以为常。据有关方面统计,在他采访的两个半月时间里,大小余震数万余次,除上述的“生死考验”外,8月1日他从茂县返回途中,平武与北川交界处的一次余震,更使他“命悬一线”。
据报道,这天下午4点32分,在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处发生6.1级余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成都、绵阳、西安等震感强烈。
此时,他乘坐的长途汽车正经由平武,向北川方向行驶。也就是说,在他走过地震灾区4000余公里,即将结束对10个极重灾区采访前,老天要给他颜色看看。虽然他5月25日在绵阳时曾遇到过6.4级的余震,还有大大小小无数次余震,却都不在震中。而这一次,他正处于地震中心!
今天,当谈起这段采访经历时,高诚淡然地说,大概因为他没有完成采写任务,他还不能死,所以老天没有“收”他。当然他觉得这都是冥冥之中的事,他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艰辛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他采访地震幸存者,用文字和图像真实地记录这场中国空前的大灾难,真实地反映了灾难中的人性,写作并出版2部各3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及发表了数万字的短篇小说和纪实连载作品。
人生之思:存敬畏,渴望文学回归本源
对于文学,高诚视同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重要部分。为了文学,他放弃了内地的优厚生活和机关公职的“铁饭碗”。多年来,当文学事业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需要选择时,他都毅然地放弃后者而坚守前者,始终视文学为自己心中的圣地。的确,文学是他的信仰,是他一生的追求!
谈及文学,高诚一直坚持自己的观念。那就是,文学即人学,是写人和人性的。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作家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文字,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要通过故事和细节,揭示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并由此展现丰富的人物世界,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通过揭露社会阴暗面,展示人性中的“假恶丑”,增强读者的识别能力,继而发扬光大“真善美”。
在高诚看来,尽管灾难并不常见,但是它不发生在甲地就可能发生在乙地。因此,作家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洞悉灾难的深层原因,并通过文字揭示它,警醒世人,如此才能避免灾难再度发生。作家还要真诚地面对灾难,心存敬畏,透过灾难,了解人性在其中的真实表现。他认为,灾难是人性的“试金石”,能不能处理好灾难题材,是考验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和深刻的重要衡器。处理好灾难题材,可以使人性得到深刻挖掘的同时获得升华。在这一点上,文学,具有其它任何媒介所不能承担的功能。今年5月12日,适逢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他希望能藉《蚌埠日报·淮河晨刊》家乡这张影响力极大的报纸,呼吁社会对中国自然的地理灾难的认识,并通过此加强对人性的认识!
正如高诚的鲁迅文学院广东班授课老师、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的那样:小说就是要“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在高诚看来,“小说”还应扩展至整个文学。高诚认为,社会的或自然的灾难,恰是“俗世”的极端表现;而这种“极端”又最能凸显人,这个万物灵长的本性。他坚信,凡有大抱负的作家,莫不是通过书写灾难中的人物命运,抒发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情怀,表达为之不懈努力的抱负,同时为崇高的文学殿堂精心安砌着块块厚重的砖石,使得人物个性更立体更丰满。世界文学大师如陀思妥耶夫斯基、马尔克斯等,无不如此。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高诚在文学上还有一个更大梦想,那就是一旦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成熟,他将以个人名义,或与热心文学事业的企业家共同建立文学基金,奖励为文学事业献身的作家。
在谈到未来的创作时,高诚说,他将坚持自己一贯的文学观,即通过灾难这个大背景,颂扬人性中的亲善与爱情、理性与智慧,鞭挞丑恶的人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学不断回归它的本源!
新闻推荐
花椒姜锦摄汉源椒农采摘花椒。汉源花椒已成特色产品。姜锦摄李后强/文野生花椒原生于喜马拉雅山脉,后沿江河移植到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四川盆地等进行人工驯化培植,所以叫“蜀椒”“川椒”,而...
茂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