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感恩之心传承民族文化 ——记羌族银饰传承人杨维强和他的私人博物馆
■记者 邹阳夏姆
“地震那天,村上许多人家的房屋都被震垮了,面对灾难,大家都显得不知所措。”回想起“5·12”汶川特大地震时的情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银饰传承人杨维强记忆犹新。
2008年5月12日,当时家住茂县凤仪镇禹乡村的杨维强在确认了家人的安全和房屋受损情况后,立即开始着手收集全村的受灾情况,向镇上汇报灾情。地震当晚,由于雨下的很大,余震不断,杨维强自发组织了一个6人的巡逻队以维持秩序。
第二天,杨维强组织村民开始自救,后来,他又投身到防疫工作中去。“从5月12日算起,我一直在当志愿者。”杨维强说,在整个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论是失去亲人的悲痛,还是八方支援的感动,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
在杨维强的博物馆内,记者看到了一个长10厘米、高3.5厘米的银制棺材。“这是我在2008年5月19日打造完成的,为的就是悼念逝去的死者。”为制作这件纪念品,杨维强在煤油灯下熬了3天3夜。
杨维强制作的纪念品是为了铭记悲痛,而他成立的博物馆则是为了回报恩情。经过多年的筹备,2016年10月2日,杨维强的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阿坝州首家私人博物馆。
“文物是实体,它承载的是文化,作为一个民间艺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文化传承,我理应付出更多。”在杨维强看来,灾后重建不仅仅是重建基础设施,更应该重建文化自信。
十年过去了,茂县的文化广场从1个变成了5个,街上跳传统锅庄舞的也越来越多,看到这些变化,杨维强办好博物馆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我也在当免费的讲解员,我欢迎所有想要了解羌族文化的人来我这里。”杨维强如是说道。
记者采访完成后,杨维强在自己书房写下了“感恩”二字。“地震改变了我的一生,它带来不止是沉重,也让我们学会了感恩。”杨维强的感恩之心定会伴随着这座博物馆一直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冉莉记者杨骁)春耕时节,茂县“三步走”全力抓好春耕备耕生产,力促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走”进群众,开展惠农政策宣传。该县按照“双联”职责深入联系村,采取发放资料、...
茂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茂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