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高原 天寒 心暖

成都日报 2018-02-01 06:33 大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党委政府关于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今年1月初,成都市各医疗机构派出的精兵强将奔赴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开始“传帮带”。在高原,他们面对着缺氧、寒冷以及因条件所限不利于救治的种种困难,但是他们努力地克服困难,在短短时间里便显现出扶贫成效。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让大家了解这些医生们在做着怎样的努力和付出。

在得荣县

市三医院

一面锦旗让医生泪流满面

3床72岁的太婆走了,尽管在意料之中,但张航和李凯的心情依然沉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太婆离世后,她的家人为他们送上了一面锦旗,表示对他们的感激。这种信任与感激,让年轻的张航眼眶湿润。

甘孜州得荣县医院。1月25日早晨,一名太婆被家属紧急送到,不停喊“医生救命”。当时,张航和李凯正要去食堂买馒头,听到呼救,他们立即冲了上去。简单询问得知,太婆已经意识丧失20分钟,以至于送入医院时没有了心跳和呼吸。

快速检查后,他们马上为太婆做心肺复苏。60分钟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和两次除颤后,他们一起把太婆从死神手中拉回。这里没有专业设备,呼吸科医生李凯就从救护车取下并改装了一台便携呼吸机为老人戴上,简单有效的操作,硬是等来了太婆的自主呼吸,尽管很微弱,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老人需要做气管切开,为她重建一个呼吸通道,但是,方圆几百公里都没有气管切开包,医生们只能通过公家及私人关系四处联系,气管切开包在72小时后送达他们手中。呼吸科医生李凯说,在这个远离成都的藏区小县城,还没遇到过心肺复苏后恢复心跳如此长的病例。低蛋白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接踵而来,怎么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得更好?这是医疗队每天反复会诊的内容。

在计划行气管切开的前夜,医疗队的医生和家属进行了长谈,把太婆面临的种种情况告知家属。“太婆在上世纪60年代因支援藏区从内地来到了得荣直到现在,这个家庭从前年到去年相继走了两人,且都是病入膏肓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张航说,当医疗队员们反复多次讨论,得出不乐观的决定后,家属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放弃继续抢救。于是,在太婆最后的日子里,医生们把时间交给了家属,让他们静静地陪伴。

在张航宣布心跳停止的那一刻,他从家属的眼光中看出了那份感动。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家属竟然将一面充满感激的锦旗送到张航手中。当他接过锦旗的那一瞬,他和家属一起泪流满面……

在茂县

18名乳腺专家来做乳腺筛查

“这次有18位全国著名乳腺专家来给我做健康体检!”一名羌族女性露出很欣喜的表情。这是1月19日,由茂县卫生计生局主办的全国专家大型义诊"与美丽同行·志愿者公益行”活动在茂县中医院·羌医医院举行。义诊活动是19、20日两天,有1600名女性接受了乳腺疾病筛查。

博士研究生导师、“与美丽同行·志愿者公益行”乳腺健康科普全国巡讲公益活动发起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韩宝三教授说,乳腺癌发病率位列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并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也由中老年妇女向青年女性扩展。根据临床经验,乡村地区的女性对乳腺类疾病的关注和了解度明显低于城市。

为了让更多贫困地区的母亲做到对乳腺类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乳腺专家们特意以志愿者身份,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了“与美丽同行·志愿者公益行”乳腺健康科普全国巡讲和“全国万人超声筛查公益活动”。

在茂县的这次义诊中,专家组为当地1600余人次进行了义诊、疑难病会诊、公益手术,还举办了6场科普知识讲座,吸引来900余人参加,“光免掉的挂号费就有5000多元,还免掉了8万多元的彩超检查费。”参与义诊的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医生雍伟说。

茂县中医医院·羌医医院院长李全龙说:“有了国家医改、***、对口支援(传、帮、带)的好政策,我们边远地区的群众才能享受这样的优质医疗技术和服务。”他称,他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全力打造该县乃至全州的优质乳腺专科,减轻老百姓外出就医的负担。本报记者 邓晓洪

在丹巴县

市六医院

深夜接生危急产妇

在高原上,扶贫医疗队的医生们常常会面临突发状况,尽管在寒冷的深夜,他们接到呼救后也将毫不犹豫翻身起床奔赴医院参与抢救。这样的情况,市六医院支援丹巴的妇产科医生康丽萍就遇到了。

那是1月18日的深夜,已进入梦乡的康丽萍突然被一阵急促响起的电话铃声吵醒,“康老师,有一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先兆临产的孕妇紧急入院,需要马上剖宫产!”

作为落实省卫计委“传帮带”工程医疗队队员,康丽萍医生刚来丹巴不久,有些高原反应,还没有好好的适应自然环境,但她已经开始值班了。她挂了电话,一看时间,凌晨1点23分,头还有点晕、有点痛。她立刻冲到水龙头前,用刺骨的冷水在自己脸上使劲拍,一、二、三、四……直到头脑清醒!一路小跑冲进手术室。

在详细了解孕妇及术前情况下,康丽萍与值班医师一起准备手术。面对这样危险的产妇,危急的病情,康丽萍沉着应对,用多年的从医经验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手术。凌晨2点34分,“手术顺利,母女平安!”医生的这句话,让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属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这是市六医院对口支医丹巴第五支医疗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过程并没有多么的惊心动魄,但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传帮带”工程,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环境,以最佳的状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患者,充分展现了市六医院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在甘孜县

市二医院

成功抢救脑溢血患者

在甘孜州,高气压天气、高盐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脑出血患者发病率较高,由于各个县城医院支持脑外科手术的医疗设施极少,转往康定抢救的路程又较远,很多患者一旦发生脑溢血,都因无法及时抢救而身亡。

近日,市二医院***小分队队员、神经外科医生张新宇派驻甘孜州甘孜县人民医院,刚到一周左右,便接收了一位突发脑溢血患者。庆幸的是,经过5个半小时的手术抢救,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事情发生在1月12日晚上9点。张新宇接到该医院副院长尼玛降村的电话,说新龙县有一位初步诊断脑溢血患者,由于无CT,在转院途中病情加重,已经出现瞳孔散大,无法转往上一级医院,因此询问能否转到甘孜县人民医院,加上患者已经发生脑疝,若不立即做手术病人将有生命危险。危急关头,医生们商议后决定奋力一搏。

当患者转到甘孜县人民医院后,院方立即为该患者开辟了绿色通道。张新宇说,“周林勇院长和达娃主任都来为我当助手。”但是,这里条件有限,张新宇不得不在术中做了必要的创造性改变,比如扩大皮肤切口增加暴露及更加充分减压,“术中切开头皮的时候确实出血异常凶猛,我们想尽办法止血,并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成功翻开皮瓣,使用缝线代替皮肤拉钩暴露创面,使用手摇钻和线锯艰难切开颅骨,现场教护士制作棉片……”

经过5个半小时的手术,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术后情况良好。复查头部CT提示:患者颅内出血大部分清除,颅内压明显缓解。张新宇说,“手术成功了,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新宇告诉记者,甘孜县人民医院的外科现有三名医生,仅仅能解决胆囊炎手术、阑尾炎手术、骨折等简单外科手术,却不能完成一些中高难度外科手术。他说,作为***小分队的队员,在驻点帮扶的时间里,他希望能把自己所知道的、所学过的急救技能教给当地医生,为危重患者赢得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救治更多的患者。尚岚婷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在黑水县

彭州市人民医院

把最好的资源下沉到基层

近来,成都周边雪花飞舞,格外寒冷。一支来自彭州市人民医院的对口支援蓬安和黑水的医疗队悄然出发,为当地的医疗机构和基层群众,送去及时的健康帮助。

1月8日,康复科主任郭禄斌、输血科主任廖洪、急诊科副主任赵渝、肝胆胰外科李波刚刚抵达阿坝州黑水县,就开始在黑水县人民医院、芦花镇卫生院、维古镇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工作。郭禄斌在维古镇卫生院为医务人员们讲解了颈椎病、肩周炎的诊断与治疗,廖洪则在黑水县芦花镇卫生院手把手给两名“新徒弟”讲解血常规检查及报告审核……

与此同时,由口腔科主任冯洋、中医科主任王小坤、检验科副主任阙朝锦、骨科主治医师吴飞雁和药房主管药师丁木莲组成的另一支队伍则顺利到达了南充市蓬安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整理三乙评审资料,制定相关科室的三年计划等等。

这次志愿的目的,在于深入贯彻“传帮带”,“就是要把我们医院最好的技术和经验带到基层去,让当地医院的水平提升,让当地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服务!”郭禄斌说。本报记者 彭毅

在德格县

简阳市人民医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治刚是简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早在2016年9月9日,他就随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四批援藏工作队到达德格县,投入到援藏工作中。

回忆刚去时,因为海拔太高,李治刚和不少人一样出现了头晕、恶心等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时候吃口饭都要休息一下。不过最大的考验还是在高原做手术,特别是连续手术,高原反应加上长时间的精力高度集中,让人的体力消耗非常大。尽管如此,在四个月的时间里,他还是接连完成了260余台次手术。

李治刚前往的德格县人民医院是一所藏区二级乙等医院,他所在的外科有6名外科医生。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他每周都会在科室进行一次医疗知识讲座,先给当地医生进行理论强化,再在临床实践中“手把手”传授先进技术。同时,援藏专家们还会开展全院大讲座,提高全院医护人员的急诊急救能力,防范医疗风险,加强医疗职能管理,“在我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造血”才是硬道理!”

本报记者 彭毅

在九龙县

青白江区人民医院

把新技术带进藏区

王向军是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早在2016年9月,他就作为援藏干部人才,到甘孜州九龙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助理,进行为期两年的对口帮扶工作。

虽然是院长助理,但由于医院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极度缺乏,王向军主动要求到临床一线参与工作。至2016年12月底,他在九龙县人民医院开展中心静脉置管术6次,成功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3例,新生儿窒息5例。在他的帮助下,医院有了便携式肺功能仪,开展肺功能检查和舒张试验检测近50例,同时还成功开展了“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

就在王向军刚来的那个月,他就协助医院成功开展了“肺功能检查”项目,这是一项成熟、无创、可重复的技术,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此项检查的成功开展,为九龙县的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治提供了条件。

在援藏专家们的帮助下,目前九龙县人民医院内科病人多次刷新历史纪录,外科手术台次也创历史新高,九龙县人民医院正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本报记者 彭毅

新闻推荐

蓝天救援队搜救犬训练基地揭牌 记者为你揭秘搜救犬如何练成: 考核时间长达1年半 淘汰率最高达90%

黄飞与搜救犬“导弹”摄影记者张士博今年刚满两岁的“导弹”,是一只长相可爱的德国牧羊犬。平时,主人说它调皮捣蛋,胜似小孩,但在穿上橙色制服的那一刻,导弹就能立刻进入另一个角色——一只训练有...

茂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