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汶川县全力打造全域康养旅游升级版

阿坝日报 2018-01-09 09:30 大字

2017年11月20日,“感党恩、爱家乡、过羌年”文艺演出在汶川县城锅庄广场盛大举行。

游客在汶川生态农产品(三宝)市场购买甜樱桃。

羌族传统乐器表演吸引游客关注。

2017年6月27日至7月4日,汶川县举行康养杯篮球运动会。

水磨镇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康养经济。

2017“康养杯”汶川县第四届青年足球联赛比赛现场。

“康养汶川·森林颐养”汶川县森林自然教育“100+1”计划正式启动。

百花齐放的仁吉喜目谷,游人如织。

游客走进汶川三江,感受当地康养旅游,体验汶川康养文化。

在与汶川两天一夜的“亲密接触”后,来自成都的客人顾先生对汶川赞不绝口,而最为他所称道的就是汶川冬日的暖阳。“我没有想到汶川离成都那么近,太阳那么好,晒得我暖洋洋的,如果不上班的话,真的想留在这里多玩两天。”夏无酷暑,冬有暖阳,四季光热充沛、花果飘香,如今的汶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到此沐浴阳光。

旅游促进健康,汶川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气候特征鲜明、民族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农旅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特色康养旅游产品。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郁郁葱葱,秋天的瓜果飘香,冬天的冰瀑滑雪……一年四季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康养体验。

聚焦康养产业,探寻旅游转型发展之路。汶川的康养旅游发展如何避免同质化,打造出不一样的康养产品?汶川立足自身特有的资源,打造受游客欢迎的康养产品。通过“康养+旅游”“康养+扶贫”“康养+文化”“康养+生态”延伸康养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发展格局,打造全域康养旅游升级版。

“康养+旅游”

锻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自提出“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战略布局,越来越多的和康养相关的旅游产品在汶川县“生根发芽”,汶川“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

在全域、全时、多元景区思路引领下,汶川县以康养理念为引领,以“三微三态”建设为切入点,以独特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本底,以藏羌、道家养生文化为支撑,以健康农业为特色,以大爱文化为依托,以现代高科技养生手段为保障,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文化休闲、旅游+体育运动、旅游+医疗服务、旅游+生态农业”等旅游产品,用旅游的思路来改造、提升这些产业的附加值,形成“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集养眼、养身、养心、养性、养智、养德“六养为一体”的川西北特色康养旅游目的地。

在生态活养的烟雨三江,精彩的藏羌歌舞表演,绚丽的藏羌服饰,热情的藏羌姑娘、小伙引人入胜;在健康长寿的丹青水磨,仁吉喜目谷中漫山遍野的花卉四季更替让人流年忘返;在漩口赵公福地,地道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如今的汶川,紧扣“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融汇现代元素风格和功能需要,开发藏羌特色菜肴小吃,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客栈,加大羌绣等旅游商品和《爱在汶川》舞蹈剧等节目开发包装,因地制宜发展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实现特色鲜明、错位发展,避免同质无序竞争。

去年以来,汶川县发展民宿、乡村酒店、农家乐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131家,各类饭店、农家乐床位数已达到6000余张,餐位数近16000余张,景区讲解人员100余人,康养旅游从业人数8500余人。2017年,在茂县“6·24”泥石流灾害,九寨沟“8·8”地震的特殊背景下,汶川县预计完成旅游接待人次60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15亿元,康养旅游成绩斐然。

“康养+扶贫”

成为小康汶川建设的新动力

围绕增收致富,联动推进脱贫攻坚,是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根本目的。汶川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发展康养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入融合,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在设施配套上,以康养基地(景区)建设引领乡村康养旅游发展,加强道路、步行道、停车场、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服务水平。在宣传发动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旅游开发,带动贫困户从事旅游接待、劳务用工和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等。”汶川县旅发局局长王君介绍,该县加强了对村民开展导游、民宿管理等从业技能培训,实现就近就地就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根据贫困村情况和贫困户个性需求,汶川县科学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甜樱桃、猕猴桃、青红李、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以幸福美丽新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贫困村和贫困户可通过生产销售特色优质农产品受益、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入、通过就近务工获得劳动报酬。

三江镇柒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植被茂密、气候怡人,加之离成都仅数十公里的距离,让这里成为成都地区游客的康养旅游胜地。“自汶川发展康养旅游以来,从去年6月到9月,三江镇柒山村基本上每天都住满了游客。”该村村主任黄能开的“农家乐”,每逢旅游旺季,游客都需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才有房间。而在柒山村,像黄能一样共有23户农户开起了“农家乐”,在这个季节里,基本上每家的游客都爆满。

如今的汶川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将原乡村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创建康养民宿品牌,由政府投资建设转变为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激活康养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康养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各乡镇康养民宿发展多点开花,带动县域经济稳步发展,营造出全县全域康养旅游大格局。

“康养+文化”

成为宣传汶川旅游的新名片

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

去年4月赴成都宽窄巷子开展了“乐享花谷樱缘、漫步康养汶川”为主题的2017汶川踏青赏花专场推介会……

5月,紧扣“运动康养·生态颐养”主题,成功举办了2017熊猫热土·环汶川国际越野挑战赛和“康养汶川·森林颐养”汶川县森林自然教育“100+1”计划启动仪式活动等。以全新的理念、多方位促发展的方式为全县的康养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实现了平均每月至少有一项体育健身赛事活动,参与群众超过6.2万人次,使更多的群众从“运动康养”中获得健康身体、健康身心,并从中培育出新的体育产业项目……

6月成功举办2017四川美丽田园欢乐游暨康养汶川·甜樱桃采摘节……

7月在重庆举办了“康养汶川·避暑天堂”汶川旅游推介会……

8月阿坝州首个结合康养与旅游创办的老年大学——汶川康养书院挂牌成立。将老年大学的教学点与农家乐、农庄、民宿酒店等紧密相连,融文化下乡、文化扶贫与老年康养教学为一体,构建“大学就在乡镇,课堂就在农家”的汶川特色康养体系……

9月举办第二届中国(卧龙)大熊猫生态旅游节系列活动……

11月成功举办2017汶川“感党恩、爱家乡、过羌年”系列活动,强化了“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旅游品牌营销,有效展示了康养汶川新名片……

汶川县把康养旅游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丰富康养内涵。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着力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把丰厚文化资源的价值展现在游客面前,全面推动文化与康养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通过大力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大爱文化、熊猫文化、康养文化等特色文化,塑造品牌、打响品牌,促进生态文化与康养旅游有机统一。

海纳百川的治水文化、悠远厚重的羌藏文化、天人合一的熊猫文化、守望相助的大爱文化,“汶川文化四朵花”的绽放为康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文化为载体,丰富康养旅游内涵,深入挖掘姜维城遗址、绵虒文庙等保护,着力建设姜维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全力打造农耕休闲体验区、历史文化体验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

根深才能叶茂,源深方得流长。汶川县有着发展健康养生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孕育康养文化的深厚基础,不仅缘于历史,而且活化于现实。只有把文化融入康养旅游,才能打响康养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汶川体验特色的康养文化。

“康养+生态”

成为体验健康汶川的新路线

巍峨的山、清澈的水,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健康汶川在建设特色生态康养旅游中“脱颖而出”。以三江镇为例,该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年平均温度16℃,近几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成渝游客到此避暑、康养。

“太好了,在避暑的时候,还能学习书法。”62岁的陕西老人赵永健和老伴儿分别报名参加了汶川康养书院开设的书法和乒乓球专业班。听说有人要来采访,他乐呵呵地拉着老伴儿,要讲讲在汶川遇到的“惊喜”。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在河畔边泡一杯茶,伴随着不时吹来的阵阵微风……

“不仅有温暖的阳光,空气质量也非常好!还能免费参加茶艺、羌绣、手机摄影、藏羌锅庄等专业兴趣培养班。”说起自己此次汶川之行,老人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绘他的美妙感受。

“沿着河边和伙伴们一起散散步、晒晒太阳,远离城市的喧嚣和雾霾,享受小镇特有的宁静。”自汶川康养书院开班以来,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群前来汶川享受健康多样的老年生活,有效助推了汶川“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的纵深发展。

同时,作为省级环保模范县,汶川坚持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着力构筑文明、健康、和谐的康养旅游宜居体系,全县森林面积达179.8万亩,南部片区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常年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9%以上,优良天数超360天,负氧离子比成都高出1万倍,绵虒、漩口等8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

“我们始终坚持遵循自然、返璞归真原则,统筹推进岷江上游水生态治理,构筑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大力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努力保护好长江、岷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基因库。”该县环林局局长席传江告诉记者,按照“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推动绿色汶川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

为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汶川对环境改善可谓精益求精。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真正将绿色还给自然、把生态还给自然,坚持从“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建设入手,抓好“微景观”建设,打造小型景点,抓好“微田园”建设,打造“田园风光”,抓好“微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不断优化旅游的微观品质,不断提升旅游的综合体验价值。

在旅游业转型中通过践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让独具魅力的全域康养旅游为幸福汶川建设注入更多的新活力。

新闻推荐

实现农村公路通畅美

李明(中)在高半山调研农村公路建设情况■何清海【名片】州政协委员、茂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李明【履职印记】近年来,阿坝州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成绩显著,但基层反映的一些情况仍值得我们重视。农村公路管...

茂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茂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