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羌笛羌绣萨朗舞 传承千年美如初见大型歌舞剧《羌魂》展现出浓郁的羌族风情和历史文化

华西都市报 2017-10-21 07:14 大字

大型歌舞剧《羌魂》展现出浓郁的羌族风情和历史文化 羌人淳朴热情,羌风旖旎多姿,羌韵余味悠长……10月13日,在“复兴路上颂党恩——四川省十月演展季”舞台上,由阿坝州创排的大型歌舞剧《羌魂》用悠长的羌笛、活跃奔放的萨朗舞、华美绚丽的羌绣和青春洋溢的肩铃舞,展现出浓郁的羌族风情和历史文化。

羌族是生活在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而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茂县则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县。这里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是一片难得的羌文化天堂。

羌绣

色彩鲜艳表达尚美愿望

13日晚,距离《羌魂》正式演出还有15分钟,只见身着传统服饰的羌族绣娘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缝着鞋垫、围腰,向成都观众再现了鲜活的羌族百姓生活场景。

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在羌寨,几乎每个女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跟外婆、母亲学习羌绣。农闲时,姑娘们会聚集在一起,聊天、纺线、织麻、挑花、刺绣。羌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色彩鲜艳、精致华美的羌绣,不仅展现了羌族女子的心灵手巧,也表达了羌族儿女爱美尚美的愿望。

“我衣服上绣的是石榴花,象征着富贵、多福多寿,身上这一套衣服绣了两个月才完成。”羌绣传承人陈清芳说,羌绣以有色棉线为材料,以自然为参照,将羌族人目光所及之物挑绣在各种织物之上。羌绣传承千年而依旧美如初见。

作为羌族文化最典型的传承之一,2008年6月,羌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笛

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而音色清脆明亮、悠扬婉转的羌笛,更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羌族人经常一边吹奏着羌笛,一边游牧四方。羌族没有文字,依靠口传心授来传承历史文化,羌笛也是传承羌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羌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宋、元、明各代文人的诗歌中都有羌笛的记载。

2006年5月,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羌笛有1个国家级传承人,4个省级传承人。”《羌魂》艺术总监陈海元说,羌笛有十几首古老的曲牌,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传递着人们的思念、向往之情。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乡曲》《萨朗曲》等。

萨朗舞

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萨朗舞。在羌语里,“萨朗舞”的意思是“唱起来、跳起来”。羌族萨朗舞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朗舞是羌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萨朗舞不分年龄,像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了。我们在羌寨里聚会时,老人跳起欢快的萨朗舞,小孩子受到感染,不由自主也开始跳起来。可以说,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所有羌族人都会跳萨朗舞。”羌族萨朗舞传承人之一的余步旺说,跳萨朗舞不分时间、地点,想跳就跳,一般在婚丧嫁娶、劳动丰收、打猎归来时,羌族儿女都会跳起舞姿雄健的萨朗舞。

肩铃舞

云端上的舞蹈

在《羌魂》的舞台上,一群身着蓝底红衫民族服饰的羌族姑娘,她们圆润的肩膀上挥舞的肩铃,似一颗颗划过夜空的流星,成为晚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两枚手掌大小铜制或木质铃铛,系于一对半米左右的线绳末端,绳另一端固定在羌服左右双肩位置。跳肩铃舞时,舞者肩膀上上下翻飞的铃铛,跟随音乐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既不落入俗套,又让观众感受到了羌味十足。

其实,肩铃舞的历史并没有其他羌族非遗项目那么久远,这个从萨朗舞演变而来的舞蹈,直到1980年才有了肩铃舞独舞《羊角花开》,随后的肩铃舞《百合花开》,更以轻柔的舞姿,突出了肩铃舞唯美的一面,也让肩铃舞代表的羌文化受到国内、国际认可。

新时代,羌族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大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活跃山野乡间、校园舞台,使羌族“非遗”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见习记者陈荷

新闻推荐

国道213线茂县石大关11月下旬将恢复双向通车

本报讯(记者罗婷彭娟)10月7日上午10时,国道213线茂县石大关塌方路段一片繁忙。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60多名工人正对铺好的圆柱形钢波纹管棚洞安装基座、浇筑混凝土。现场督促施工的阿坝州茂县公路局副...

茂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