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索到解 方圆人生
□ 杜阳林(成都)
秋天的鹧鸪山,峰岭险峻,层峦叠嶂。草木披着一层薄霜,在阳光的照射下,依旧绽放着生命的绿色;梭磨河水清见石,流水如同光阴一般向前奔流;一群受惊的雀鸟,从枝叶间扑向蓝天,天空瞬间变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图案。
背靠鹧鸪山,前临梭磨河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718年清朝乾隆年间,位于马尔康东南约7公里,地处梭磨河与西索河交汇处的高地上。卓克基土司官寨由四组碉楼形成封闭式的四合院,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官寨曾经的主人、末代土司索观瀛,是一位在阿坝涉藏地区享有极高声誉的传奇人物。
著名作家阿来经典小说《尘埃落定》中的麦其官寨,就是以卓克基官寨为背景,而麦其土司,也是以索观瀛土司为原型进行创作的。书中的麦其土司,时而手腕强硬,时而开明自省,现实生活中的索观瀛,也可谓是在充满矛盾与困惑之中,靠着自己的认知和智慧,悟出前行之路,一生充满了传奇。
索观瀛和红军“不打不相识”。1935年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打跑了索观瀛的土兵,进驻土司官寨。毛泽东被安排在官寨二楼的书房居住,见到这里的众多藏书大喜过望。红军离开时,毛泽东在大理石书桌上留下一张借条,借走了清朝版木刻刊印的线装本《三国演义》。
索观瀛再度回到官寨,见借条上的字迹苍劲有力,矫若游龙,他陷入了深思。他发现自己从前对红军、对共产党的认识太浅薄片面,不了解对方而盲目轻率地敌视对方,是一件愚蠢的事。
索观瀛是个自省精神很强的人,他不允许自己一错再错。他转变了思想,开始跟党走,尽其所能,慷慨支援了红军许多粮食、牛羊和骡马。他派人帮助红军运输、抬担架、做向导,鼓励青年参军,为红军最终走出雪山草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索观瀛对红军的帮助,也使那些对红军观望彷徨的土司,在态度上发生了变化,他们大多转过来支持红军,尽可能帮助这支队伍。
1952年,索观瀛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和毛泽东同桌共餐。席间,毛泽东郑重其事送还他一本精装版《三国演义》,之前借走的那本,在战火中遗失了,但主席认为“书债”不能空。索观瀛便顺势“请主席赐姓”,毛泽东爽快地说:“现在不是解放了吗,你就姓‘解’,今后就叫你解土司好了。”
从“索”到“解”,看似一个字的变化,内里意义却深刻非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子之于夷狄,其义羁縻勿绝而已”。这是说华夏中原政权对待周边少数民族,应该用牵制和笼络的办法,使他们不生离异之心,这就是历史上的“羁縻”政策。“羁”本义是马络头,“縻”的本意是牛缰绳,土司制度,也是“羁縻”历史演变的形式之一。
索观瀛之“索”,与“縻”多么相似,曾经雄霸一方的土司,实际身上戴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时时刻刻束缚捆绑土司权力的“枷锁”。索观瀛喜爱读书勤于思考,明白大时代风云涌动,历史正上演沧海巨变,他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对未来命运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索观瀛不但将自己的珠宝银元捐赠人民政府,连官寨也一并献出。也正因为他的明理豁达,官寨被较好地保存下来,免于破坏,如今成为当地文化瑰宝。
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合了汉式建筑风格和宗教理念,雄伟高大,青山绿水环绕,又给威严的官寨带来一份田园气息。索观瀛从汉族文化的认知中,得到许多领悟,用在命运抉择上。他的“顺势而为”,能在纷乱时局中看清方向,站对位置,的确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的眼界和格局,能舍去累世的荣光、万贯的家财,就是求一个“解”字。
新中国成立后,土司制度被废,索观瀛爱惜百姓,他以宽容博爱的心,主动配合政府,放开奴隶身上无形之“索”,给予他们自由身份。
索观瀛被称为“高原枭雄”,他的传奇人生难以复制,但他所面对的选择困惑,却是我们都会面对的难题。一代又一代人,仿佛谁都逃脱不了苦恼的怪圈,当脚下出现岔路口,到底该何去何从,没人能给我们答案,上天从不降下神旨,所有的纠结都藏于内心。
不管再难,即使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推涌,我们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有些选择是发自内心,有些是被迫应允。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就像有怎样的花,就会结出怎样的果。
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呢?倘若时局如同一团乱麻,别去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只有将“小我”撇开,才能尽可能看清现实。也许放下一切,所做出的决定,还是会因历史局限性而不完美甚至不准确,但这已经是在特定条件下,个人能做出最忠于内心原则的决定了,它纵然通向不那么圆满的终点,却也不负这一路辛劳,一路付出。
“最好的选择”,并不都能带来“最世俗的成功”,却能引领人的心灵,走向真正的自由。毛主席将一个“解”姓送给索观瀛,也许这是最高逸、美好、纯粹的状态,再也没有比心灵的终极自由,更能令灵魂惬意的了。
索,往往是世俗的规条约束;解,是放下“我执”的清静自在。有位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和尚与他师弟行路,遇到一位穿绸衣的姑娘,发愁如何涉过一条泥泞小路。“来吧,姑娘。”和尚坦然地抱起她,走过泥路,姑娘与两位僧人告别。师弟闷闷不语,行走一段路,终究忍不住问和尚:“师兄,出家人不近女色,你今天怎么可以抱年轻女子?”和尚淡然道:“什么女子?我早已将她放下,你还想着吗?”
世上人为的枷锁,比真正的镣铐铁链更为束缚自由。坚固的铜墙铁壁不为惧,人心的自我拘禁才是死结。人的思想通透,终会明白,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而想要选择自由,就不能再被尘世的利益准则牵绊,被成败的权衡反复左右。取与舍相伴相依,世上的事都在矛盾中存在、发展和消亡,没有谁能全然超脱于取舍迷津,只是有些人怠于思考,惯于逃避,向命运早早交出了自己的权利,以为会抹去选择的艰难,殊不知依旧要被动承受命运强加的一条岔道,走与不走终究由不得自己,带着一颗不自由的心,踉踉跄跄,跌跌撞撞,走得筋疲力尽。与其后来后悔,不如一开始掌握主动性,大胆选择内心想要的,坚持自己所选择的,担当一切后果,无论好坏,皆含笑接过命运的“恩赏”。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了大狱,经历了轮番审问,他自觉必死无疑了,请一位善良的狱卒带了两首诗给弟弟,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对自己能否沉冤得雪,已不抱半点奢望,他放下怨怼纠葛,夜里依旧呼呼大睡,享受酣眠的快乐。捆绑他的“索”,只不过将肉身沉陷于此,精神早已摆脱了束缚,不受熬煎之苦。
得到“解”之福利的人,并非不再受任何规条戒律的约束,而是他能因自由而平静,因平静而理性,准确看待和分析眼前种种,即便没有“大智慧”,也拥有了“大沉静”,这是能让人甘于接纳任何结果的良药,回味似甘草,清凉如薄荷。
人生海海,谁身上没有一条“索”呢?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万事万物,无不永远处在矛盾运动之中,要克服重重困难、挫折、障碍,一路有起有落、有胜有败,这才有机会走向远方。接受这样的“反复”和“无常”,接受一切未知,让“索”得以开解,让“解”变成内心最坚实的信念、温暖的依靠。
新闻推荐
马尔康市中心城区老城组团D13—1地块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拍卖公告
经马尔康市人民政府批准,受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委托,定于2020年12月30日10:00在阿坝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四楼产权交易大厅(汶川...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