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故乡访谈录》近日出版 六位茅奖得主开启文学寻根之旅

南宁晚报 2020-08-10 05:16 大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水土滋润一方人文。故乡对人的语言、饮食,乃至文字都有深刻的影响,正如刘震云的幽默:“一块羊肉,放在新疆它可能是羊肉串,走到西安是羊肉泡馍,到了河南就是羊肉烩面。”近日出版的《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是导演张同道拍摄的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的同步访谈录。

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再一次回到故乡,为我们讲述其童年和写作经历,引领我们进入一场奇妙的文学寻根之旅。从《红高粱》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蛙》,莫言一直将故乡和母亲视为灵感的源泉。他1978年提笔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母亲》。贾平凹的一生与秦岭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他的《秦腔》正是写他最熟悉的“血地”,写他的家族和他生活了19年的村子,写人性里最隐秘的东西。河南省文科状元刘震云在他的小说《塔铺》中以故乡延津县为背景,在《一句顶一万句》中他开始正面写延津,他“用最幽默的方式,说出了最深刻的哲理”。阿来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他曾经花了5年时间在故乡找县志、查史料、收集各种民间传说,当小说《尘埃落定》横空出世时,人们一度以为他就是曾经的土司。迟子建是“北极村的女儿”,她童年时曾走过整个大兴安岭,从《额尔古纳河右岸》到《群山之巅》,她的写作都与那片冰雪王国息息相关。毕飞宇出生于江苏兴化,当他52岁第一次祭祖时,他竟是满心喜悦,因为他发现自己也是有祖先和故乡的。从《青衣》到《玉米》,再到《推拿》,他以呈现人们共性的疼痛感为写作使命。

导演张同道说:“文学是土地的呐喊。”从红高粱、黄小麦的山东高密,到山势连绵的秦岭商州,从滔滔黄河边的延津到森林草甸之间的阿坝藏族地区,从万里冰封的北国到水盈盈的苏北水乡,六位作家的故乡跨越了中国六个省区,六位作家的作品书写了祖国大地六处不同脉搏跳动的声音。在这场寻根溯源的文学之旅中,当我们无限接近作家写作灵感的源头时,我们不禁思考:我和故乡的土地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如何才能用文字留住大地的记忆?

(乔欢)

新闻推荐

全州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建设推进视频会召开

本报讯(实习记者王永杰)为认真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督导阿坝州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要求,进一步加强阿坝州森林草原地方专业...

马尔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马尔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