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群众体育
第一节学校体育
阿坝州学校体育活动开展较早,基督教美美会和美道会利用边彊服务部办学时就将乒乓球、板羽球、田径等传入阿坝州,民国24年以前的一些小学(如汶川中心校)就已有足球、武术等活动的开展,民国29年,四川省立威州乡村师范学校(即现威州师范校)成立,体育教学项目较为完备,开有球类、田径、武术、体操近20个项目,体育设施也较为齐全。松潘职业中学、茂中、威中、理中建校以后均开设有体育课,还修有球场,组建有篮球队,举办一些小型运动会和联合运动会,还选拔代表参加上一级比赛(如松茂边区第一次运动会、十六行政专署运动会)。
解放后,学校体育成为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坝州学校体育工作进一步加强。60年代后,各高、初中学校及各县城关小学都有专职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乡完小、农村小学也相应开设了体育课,70年代以后,一些公社小学也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州教育局也配有学校体育行政管理专职干部和教研员各1人。各县文教局也配有专职或兼职学校体卫干部1人。阿坝师专创建后设置了体育科。各中专、中学、中心小学均成立了体育教研组,各级各类学校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大、中专和重点中、小学均是专职体育教师,1990年,全州共有专职体育教师174人)。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下发《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以后,全州学校相继建立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教育厅、省体委、省卫生厅、团省委《关于1982年对首批重点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验收的通知》精神,1982年2月,阿坝州成立了由州教育局、州体委、州卫生局、团州委4单位联合成立了检查验收组,于1983年6月对马尔康中学、马尔康第一小学、马尔康县中学进行了检查验收,3所学校均达到了合格级。1987年底,州内学校卫生工作检查验收小组又对马尔康师范学校、威州师范学校、威州中学、威师附属小学进行检查验收,4所学校均达合格级,其中威师、威中达优秀级,获得了省教委、省体委、省卫生厅、团省委颁发的合格证书,在教育、体育部门的共同组织下,从70年代起,阿坝州学校体育竞赛形成了上下一条龙——州级每3年举行一届中学生运动会,县级中学、城关完小每年举办一届校运动会,并且州设立了中学生田径和“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训练基点;13个县也相应设立了中小学“三大球”训练点。1988年6月,阿坝州中小学、中师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为总结、交流和推广阿坝州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及加强体育教学理论研讨做了许多工作。
一、体育教学
阿坝州开办新式学堂之初,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乒乓球、板羽球、踢毽等简便活动为主。民国以后,又开设了童子军课程,那时的体操实际是以步伐、队列和队形变换为内容的日本式课操,并陆续开始教授田径竞技体操等课目。后来,在松中、茂中、威中、理中、威师又开设了军事训练课,其中威师体育课项目开设较为齐全,有田径、球类、体操等近20个项目。50年代初期,沿袭苏联教学大钢,阿坝州学校体育始步入正轨。1957年以后,阿坝州各级各类学校开始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教学。
教师解放前,阿坝州学校不多,体育教师为数极少。解放后,随着阿坝州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到1990年,全州共有大中专、中小学校1574所,共有体育教师276人,其中有专职体育教师174人(大中专体育教师13人,高中体育教师28人,初中体育教师73人,小学体育教师60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0人,高级讲师和中学高级教师各1人,讲师和中学一级教师20人。
教材教法阿坝州开办新式学堂之初,体育课程只有板羽球、乒乓球、踢毽等极少数简便易行的项目,每周至多1课时。30年代后期学校体育又增加了一定的体操课。40年代后,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内容逐渐加强充实。球类课中有篮球、足球、乒兵球。田径课有跑、跳、投掷,还有一定的体操和技能运动。松中、茂中、理中、威中、威师体育设备虽因陋就简也初具规模,有木马、单杠、双杠、足球、木质步抢等。体育课程均未有统一教材,各校依据自身情况而因地制宣。至于教法,更因教师而异,各行其是。1956年,教育部颁发体育教学大纲,出版了全国统一的中小学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阿坝州各级学校即按照部分教材进行授课。1964年起,阿坝州中小学体育教学改用人民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中小学体育教材》。1971年,阿坝州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使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军事体育教材》,阿坝州学校体育课便增加了军事体育方面的内容,如队形训练、投手榴弹、越野赛跑等。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大、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并审定出版了新的全国通用体育教材,阿坝州各级各类学校据此调整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大中专、中学和城关完小一般都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其余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只能完成教学大钢所规定的部分内容。在体育教学的程序上,50年代起采用4段教学法。70年代后逐渐改为3段教学法,其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分解与完整教学法、重复练习与变换条件练习法、分组与分组循环练习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纠正错误动作采取的一般方法为:示范法、讲解法、比较法、击拍法、摹仿法。在学校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上,各校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一名教师带领一个班上课;两个班学生混合编为男女两组,由两名教师各自带领一组上课;3名教师共同带领两个班上课,把身体素质较强和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按性別编组,其余学生混合编为一组,每名教师各自带领一个组上课。为使学生在一节课内能够参加多项活动,教师采用的主要方法有:2组1次轮换项目和场地、3组2次轮换项目和场地、4组3次轮换项目和场地、4组3次不等时轮换项目和场地。
二、课外活动
边疆服务部在今阿坝州办学时,学校曾开展有课外活动,威师、松中、威中、茂中、理中成立后就强迫实行课外体育锻炼。威师每当下午课余时间,教室上锁,办公室关门,师生员工一起分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解放后,遵照毛泽东关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50年代中期后,阿坝州各级各类学校按教育部规定,将每个教学班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列入学校授课表,课外体育活动更加活跃。
早操解放前,今阿坝州中等以上学校(松中、茂中、威中、理中和威师)学生,大多数住校食宿,起床列队早操(那时称“晨操”)。内容主要是在学校运动场列队跑步,或在校外作越野跑,还把早操同早读结合起来。50年代后,州内住读生的学校在早晨起床后要做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大多数学校则在上午课前将学生集合于操场,先在庄严的国歌音乐中升国旗,尔后做早操。
课间操在上午第2节课与第3节课之间进行,内容是先做眼保健操,然后再做广播操。广播操从1953年、眼保健操从1965年起在阿坝州学校逐渐开展。广播操是按国家不同时期编制的《广播体操》和《少年儿童广播体操》进行。
课外体育锻炼一般都安排在下午第2节课后进行,每周两次。50年代初期,课外体育锻炼由学生自由安排进行,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劳卫制》后,1956年起许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锻炼一般由班主任主持,体育教师技术辅导,60年代后的内容有:体育课复习、业余训练、班级竞赛等。
三、维护《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国家体委于1954年5月4日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条例》,1956年在阿坝州学校中开始开展,1957年全面铺开。1964年起推行国家体委重新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976年阿坝州开始初步实施,1977年全面推行。阿坝州教育局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各种体育比赛活动,全州共有11个县22所学校的118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这次比赛。这次各类学校的“达标率”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运动会
民国19年汶川县教育科在县城举办各级学校体育观摩大会,项目有体操、列队、跑步、单杠、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开今阿坝州学校运动会之先河。此后,阿坝州各级各类学校运动会便陆续开展。民国33年6月3日—6月9日,松潘曾举办“松潘县青年运动周”活动,参赛者主要是学生,竞赛项目有国旗操、童子军操、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田径(包括跳高、跳远、100米短跑、20000米越野)、武术、200米竞走,参赛单位有中职校、岷山镇中心学校、省立松潘小学、私立汉夷小学、尚志体育社、壮丁训练队。
50年代中期以后,各中专、中学、城关小学每年举行一次校运动会已基本形成制度。小学会期一般有1天,中学一般2至3天。时间大多安排在春季举行,内容均以田径为主。有的学校举办自己的传统项目单项运动会。各校领导把一年一度的校运会视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支持。班主任把参加校运会作为教育学生团结互助、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的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9年8月,阿坝州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在茂汶举行,从而开创解放后州内学生运动会之先河。自1964年起,州级学生运动会(含单项)连年不断。自70年代起,每3年举办一次州中学生运动会形成传统。
附:省以上学校体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录
一、1975年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茂汶羌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校、金川县中学、汶川县水磨中小学校。
二、1980年四川省体育先进集体:南坪县中学、茂汶县中学、威州中学。
三、1981年四川省体育先进单位:小金县美兴中学、茂汶第一中学、松潘县热务中学、壤塘县中学、红原县中学。
四、1982年四川省体育先进集体:马尔康中学、茂汶县第一中学;先进个人:刘昌蓉(黑水县中学体育教师)。
五、1982年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地戈(藏族、松潘县中学)。
六、1982年四川省百名优秀体育教师:地戈(藏族、松潘县中学)、王育章(汶川县威州小学)、高守明(金川中学)、杨文健(理县中学)、刘昌蓉(黑水县中学)、林宝泉(松潘县城关小学)、柯塔(阿坝县城关小学)、泽尔登(马尔康第二小学)、刘沛全(茂汶风仪小学)。
七、1983年四川省体育先进集体:马尔康中学、茂汶县第一中学;先进个人:刘昌蓉(黑水县中学体育教师)。
八、1984年四川省第二届体育先进集体:茂汶县中学、红原县城关中学;先进个人:王育章(汶川县威州小学体育教师)。
九、1988年四川省第三届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红原县城关小学、松潘县中学、汶川县威州中学、南坪县中学;先进个人:杜定祥(威州师范校体育教师)。
·州志办提供材料记者 李祥珍程萍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赵明月记者姜国春)4月14日至16日,阿坝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二十四次会议在马尔康召开。会议由州...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