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族文物
第一节建筑
二、民居
日斯满巴民居位于壤塘县宗科乡加斯满村石波寨,南临伊里至宗科公路,北依大山、东为农田,西靠寨子南部其它民居碉房。
房屋坐西向东,建于加斯满山前台地南边缘,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整个建筑以片石砌墙、木料营内的石木结构平顶碉房。共9层,底大上小,自第2层以上层层靠北面内收成台,北墙自底直通顶部,使建筑物由南向北如阶梯状。故至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此房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221.9平方米,底层面阔3间用4柱14.8米,进深3间4柱11.5米,通高25米。底层墙厚0.8米,顶层墙厚0.5米。在底层前面靠北侧现代建有一附加的柴房。底层为牲畜圈,第2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第3层为寝室以住人。自第3层起,南侧由第2层顶向北内收,3层、4层等大,使3层、4层同第2层之间形成一个台级。第3层前中部建一木质吊脚楼式附加厕所。第4层南部前端建木质走廊。第5层南半部为经堂,北半部为库房,经堂前的第4层房顶空地作晒场用。第5层、6层前面皆有木质走廊,走廊栏杆用小树杆横架穿逗廊柱上,作为晒物栏,第7层西北部为杂物库房,第8层、9层外四周建有环形走廊,作瞭望之用。每层楼面先以大树杆纵置石墙上,其上再密铺小树枝,然后再填泥土,最上面铺木板。2层以上每层皆开一大窗及若干小窗孔,小窗孔平时采光通气,战时可作射击口。
这一建筑房屋的产权继承实行“传孙不传子”的规矩,现已传13代,按每辈人相距25岁,每传一代需50年计,此建筑应创于元末明初,至少亦应建于明代前期。是嘉绒藏区现存最早,形式古老的碉房民居,也是层数最多最高的碉房民居建筑。1989年1月,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克沙民居位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从恩村、茶堡河北岸,西距沙尔宗镇人民政府3公里,此民居建于清代中晚期,为单体石木结构7层平顶碉形民居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底部东西长82米,南北宽10.75米,通高22米,层高均为3米。
四周墙体用片石、黄粘土砌成,底部厚1米,顶部厚0.6米,顶部及各层横梁平置于边墙。横梁上铺小圆木和树枝条,上覆泥土夯筑面成屋面,底层为畜圈,东墙开门。2楼为火塘兼客厅,门置于东面边墙,门外为一平台,3层、4层为寝室和粮仓,5层、6层楼栿东、南、西三面向边墙外挑出承木结构阳台,外绕栏杆为农作物、牧草晾架。阳台平面呈“U”字形,宽1.25米。7层楼上前有平台(晒台)长4米,宽11.8米,后为经堂,经堂两侧边墙外各有一段阳台。房顶西北角有一神台,高1米,长、宽各4米。底层及2层、3层中有石干墙支撑横梁,墙厚均0.85米。4层、5层、6层和7层中有1至3根木柱支撑横梁。2层楼南面边墙开一小窗,以上各层均开大小不等的观察孔,从2层至房顶各层均设独木梯。
“克沙”为嘉绒藏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之一,分布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从恩、哈休等村寨河谷、半山腰地带方圆不过10公里范围。这几个村寨大多数民居均为这种碉形建筑,它们的大小、结构及外形均基本一致,通高均在20米左右,远远望去,非常雄伟壮观。
从清代至民国几百年间,沙尔宗曾是马尔康一带农区通往牧区的交通要道,地位偏僻,人烟稀少,时有土匪出没,因此当地居民建造这种既是居室、又具防守作用的碉形建筑。它的大门设在2层楼,外有木梯,可以随时收进2楼内,关上大门,住室就变成抵御土匪的堡垒,在房顶上可以居高临下,观察周围几百米乃至上千米范围的情况。
(注:“克沙”为房名,嘉绒藏族地区之民居皆有房名。)
温古民居碉房位于马尔康市白湾乡温古村内,周围是农田。建于民国初年,为石木结构平顶横梁平置边墙上,中心施一柱支撑,共5层,通高17米,用木质楼梯转绕直达屋顶。温古碉房建于3个天然并列的巨石上,极为壮观。
三、碉
杂谷脑土司碉共2座,位于理县县城附近。两碉隔杂谷脑河南北遥对,相距约1000米。两碉均为四角碉,以片石块合粘土砌墙,内用木质楼架层积而上,各层间有独木梯连接,碉身为方形台锥体,碉顶四角尖角耸立。
南碉共11层,通高32米,每层四面皆有“十”字形观察、射击孔。墙厚1.1米,底边长6.5米。
北碉高9层,通高28米,底边长5.5米。除底层开一门外,第四层南亦开一门。第9层南面开一小窗,第6层西面开2个“十”字观察射击孔,其余各层每面均开1孔。
两碉为清乾隆初年杂谷土司苍旺所建,民国22年叠溪大地震、主震时两碉顶曾震开尺余长裂缝,后被夜晚余震震合,今裂痕仍清晰可见。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绰斯甲土司周山官寨碉位于金川县城北部27公里的集沐乡。建于周山官寨北面,为木石结构,外为六边形锥体,内系圆形的建筑,共13层,通高34米,边长3.4米,墙厚0.8米。
绰斯甲土司始祖于唐代中期由吐蕃迁来,第33代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京,四十一年受封安抚司,同时在今集沐乡周山建筑官寨及碉,今官寨已毁,仅碉保存完好,碉北为大、小水沟,东西为高山,南临卡拉脚沟。站碉之巅可望西东流向的卡拉脚沟四公里,起重要的军事观察、防御作用。连同土司家庙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沃日土司官寨碉位于小金县沃日镇人民政府驻地。建于清代早期。四周皆为民居,原有2座,1978年建沃日大桥拆毁六角碉,现存四角碉。碉坐西向东,四角作攒尖顶耸立。碉外部保存完整,内部尚存少许木架,平面呈长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台锥形,木石结构建筑,共13层,通高37米,南北边长5.7米,东西边长6米。下部窗距地面15米,上部窗距地面34米,碉身结构牢固,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直波碉群位于马尔康市松岗镇直波村,共2座,依山势南北耸峙,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
两碉皆八角形,石块合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台体,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的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至2个竖长方形暸望孔,其余各面无孔。北碉内径8.5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通高24.7米,共6层,第2层、4层东南面墙上各开一门。碉的东、西、南墙上各开一个边长0.21米的方孔。
两碉建于清代中叶,系阿坝州八角碉中杰作,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赊八角碉在马尔康市脚木足乡白赊村,建于清代咸丰至同治间,为白赊土官所建,石木结构,平面外呈八角,内为圆形,通高43.2米,内径6.2米,外边长1.9米,八角上部微向西北倾斜,碉内木构架均残毁,层数不详,碉身底部有几处人为残洞。
与八角碉相对应,西南100米左右有1座四角碉(已残)西100米左右又有1座四角碉(20世纪6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拆毁)均与八角碉修建时代同。
沙尔宗土舍官碉共2座,位于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址北侧山脊上,两碉东西沿山脊排列,相距35米,地势东高西低,均建于清代早期。
西碉为四角碉,呈方形,边宽5.6米,共7层,通高35米;东碉为五角碉,为四角碉变形,即在东墙外壁凸出一角以支撑墙体,防止碉身向后倾倒,此碉东墙中部凸角两侧皆宽3.3米,南北墙宽6.5米,西墙宽7.1米,通高34米。
木尔多碉位于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木尔多村东部,东面15米临山沟,南、北、西三面民居碉房环绕,建于清代,石木结构共14层,平面呈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台锥形,平顶略残,碉通高42.5米,底部边长6米,墙厚1.1米,此为阿坝州第2高碉。
曾达关碉位于金川县马尔邦乡和曾达乡交界处曾达关金川河两岸。均为木石结构,平面呈方形、整体有锥度的建筑。东碉在金川河东岸曾达沟与河交汇处半坡,碉距河面高30米,碉通高28米,底边长3米,石墙厚0.9米;西碉位于金川河西岸半坡,距河面60米,碉高43米,底边长5米,碉身上部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向西北倾斜。碉内部木质楼架已毁,外部保存完好。
曾达关处金川河下流,扼通丹巴之咽喉,碉夹峙江流两岸,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登石碉高处可瞭望河上下5公里之地,碉为乾隆初年金川土司莎罗奔所建,西碉高为全州众碉之最,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铧头嘴碉位于茂县沟口乡水若村、水若河口岸500米处半山坡,一废弃民居碉房建筑群中,共2座,均建于清代,两碉东西相距20米,外部保存完好,内部木质构架全毁,平顶。
东碉石木结构共6层,通高15米,南边宽5.45米,西边宽5.7米,平面呈长方形,整体呈方锥体。
西碉共9层,平面外部呈六边形,内部呈圆形,整体呈台锥形,通高22.5米,碉基边长3.4米,墙体厚0.7米,内圆直径4.45米。
敖盘群碉位于茂县沟口乡敖盘寨中,建于清代,四周为废弃民居,碉外部完好,内部木质构架已毁坏,石木结构共6层,碉内部呈长方形。系护寨抗敌之军事设施。
布瓦碉群位于汶川县城北部3公里布瓦山上,共5座,系清代所建。分布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的布瓦寨四周,均用黄土筑成墙体,内用木质楼架,平面呈方形,整体呈方锥形,其中东部一座高20米,底边长4.5米,土墙厚0.74米。群碉已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州志办提供资料记者毛莎 整理·
新闻推荐
李军(左二)走访当地群众。当地群众含泪送别李军。2019年12月14日,这一天对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的师生来说是个沉重而悲痛的日...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尔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