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四川故事有你我 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人物视频展播

华西都市报 2019-09-30 04:43 大字

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人物视频展播 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吸引众多观众。雷远东摄

我们选取了11个奋斗者、筑梦者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浓缩成11个短视频,在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呈现。打开这些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故事,能寻觅到四川巨变的来时路,更能展望到治蜀兴川的新蓝图,如今,它们被留在四川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更被留在岁月如歌的旋律中,这是时间最好的馈赠,更是不忘初心的传承。

70年,正年轻,中国故事有四川,四川故事有你我,我们和祖国共成长。

“从事文学创作70年”马识途

“我要发挥余热,报效祖国和人民”

但凡听闻105岁马老又出新书,都忍不住感慨和惊叹。不少作家进入晚年后,由于健康或者写作状态下滑,创作基本处于歇业状态,而出生于甲寅虎年的马识途,历经多个时代,穿越层层风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依然关心和思考着这个世界。

马识途是革命家,同时也是跋涉多年、深有造诣的作家。他的川味小说曾被姜文改编成华人电影史上经典之作。有一位有如此深厚资历,丰富阅历的高龄作家,这既是四川文坛的骄傲,也是全国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传奇。在整个现当代文学史上,马老创作力如此持久旺盛,也罕有匹敌者。

或许有人会问,活到105岁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辛苦创作?马老的回答言辞铿锵:“为了美丽理想,虽历尽沧桑,但是壮志未改,在余霞满天中,我要发挥余热,报效祖国和人民。”

2019年9月,即将迎来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马老在《人民日报》刊文,叙说他与祖国的故事。他感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仿佛转瞬间,我已经跨过一个世纪,进入一百零五岁了。回首百年岁月,既如梦如烟,又历历如在眼前。”对于“新中国”三个字,在105岁马老心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他“更能感受到置于百年沧桑的历史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这一喜庆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其间有太多值得记取的故事和经验。”

2019年9月,中国作协向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全国多位作家颁发“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马识途、王火等9名四川作家名字赫然在列。9月25日下午,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在省作协主席阿来和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的陪同下,专程赶往马老和王火家中,送上“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接到证书的马老,不住感慨,“我的文学创作,真的经历了70年!我一个半路出家的业余作家,竟然写了70年。”除了获得“从事文学创作70年荣誉证书”,马老还获得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对于当下的国家和时代,他的心情可以用一副自创对联表明:“七十年风雨历程改革开放不忘初心;十三亿艰苦奋战富民强国牢记使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四川首位茅奖与鲁奖作家阿来

蜀中网络作家

实力当属全国前三

“深情书写自然与人的神性,意深旨远。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阿妈斯炯珍藏、守护着她的蘑菇圈。有慈悲而无怨恨,有情义而无贪占,这一切构成了深切的召唤,召唤着人们与世界相亲相敬。”2018年9月20日,在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颁奖台上,阿来凭借《蘑菇圈》获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阿来因此成为四川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茅奖、鲁奖的作家。那是一个金秋,阿来面带笑容,心情舒畅,在领奖台边与记者分享他第一时间的感受:“辛勤耕耘的人,得到好的收成,有预料之中的欣慰,也有得到肯定的高兴。”

2000年,年仅41岁的阿来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自此,来自四川马尔康的阿来,被中国文坛所铭记,也揭开了他和他的作品走向世界的步伐。

命运,往往一环扣一环。就在前往北京领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期间,阿来接到了一位资深电影人的电话。电话是邀约他写一部励志电影剧本,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片,在2019年的国庆档上映。阿来答应了,从北京领奖后马上进入了创作的状态。阿来有信心写好这部电影。因在几年前,阿来就曾采访过多位登山英雄。最终,阿来拿出了电影《攀登者》的剧本作品。2019年9月30日,电影《攀登者》,作为一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亮相大银幕。在《攀登者》图书作品的推荐语上,有阿来一句话:“愿你面前的道路是笔直的”。阿来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从艰难中发现希望,要去发现人性中最伟大的地方。

身为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对四川文学的发展,稔熟于心。在国庆节前夕,在作协的办公室里,阿来对封面新闻记者侃侃而谈,仔细梳理在过去70年内,四川文学的发展脉络和轨迹,“以我的阅读判断看来,除了存在世界文学的大传统、中国文学的大传统,四川文学其实也有自己相对小的传统。在小说领域,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著名的四川作家艾芜和沙汀,就写出非常好的作品。李劼人的大河小说,马老(马识途)的革命文学创作,都带给大家惊喜。马老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然而也写出了非常正宗的文学作品。比如《夜谭十记》《清江壮歌》。改革开放之后,四川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好的作家和作品。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四川的诗人群体,尤为全国瞩目。最早写农村改革开放的就是咱们四川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之后,四川作家王火、柳建伟、麦家,以及我自己,都获得了茅奖。”阿来还提到当下的网络文学,“四川的网络作家队伍,也是比较强的,我认为,实力排到全国前三没有问题。”

阿来还提醒媒体关注,那些能抵挡住物质和名气诱惑的年轻作家,他们往往被那些功利写作遮蔽了住了。他提到最近四川冒出来的一个文学新人:周恺和他的长篇小说《苔》。“这是一部以乐山近代史为背景的作品。周恺作为一个年轻人,相关知识和细节,写得非常扎实。而且年轻人显示出了对文学有高度的追求,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看得出他在地方史上是下了足够多的功夫的。而且不光是史料,他对文化本身和语言本身有自己很不错的思考,显示出很大的气象和追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谌

天府国际机场设计总负责人邱小勇

最满意航站楼系统的设计

初秋,成都东南方向,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3年多来,“太阳神鸟”徐徐展翅,纸上蓝图逐渐变为现实——待机场建成后,成都将进入“双机场”时代,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第三个拥有两个大型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项目设计总负责人邱小勇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天府国际机场在设计过程中,引入了许多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前沿的科技手段,机场建成后不仅是成都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对城市及区域的发展还将起到枢纽作用。

国内首次

采用“手拉手”单元式航站楼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位于成都简阳市,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我国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按照计划,一期工程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飞机起降量32万架次的目标设计,拥有3条跑道,其中一期航站楼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二期航站楼规划66万平方米。

整个航站楼构型取自成都金沙遗址“太阳神鸟”,T1、T2航站楼与旅客过夜用房共同组成了“神鸟托日,展翅待飞”的寓意。“天府机场是全世界第一个一次性建设两个单元式航站楼,同时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手拉手’单元式航站楼。”邱小勇介绍,两个航站楼既相互独立,又能够通过空侧连廊和APM捷运系统便捷联系,缩短了各个航站楼之间的距离,将极大地方便旅客穿行。

不仅如此,机场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围绕“平安机场、人文机场、智慧机场、绿色机场”四大发展理念展开。2015年6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法国巴黎机场集团建筑设计公司、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天府国际机场设计项目,之后邱小勇带着团队描绘天府国际机场的蓝图。“初设团队是我们和中铁二院一起,设计施工图花了一年半的时间。”

2016年5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机场不仅成为四川“新门户”,也是四川文化的象征和载体。除了机场造型状若“太阳神鸟”外,在邱小勇团队的设计图里,四川风土人情巧妙地融入其中。如T1航站楼的“自然之道”将以大熊猫为代表,展现自然文化特色;T2航站楼的“人文之道”将以金沙文化为代表,展现人文魅力;综合交通中心的“生活之道”,展现乐观时尚的市井文化;室外景观则是表现天府田园山水的“锦绣之道”。

全球第二

采用PRT个人捷运交通系统

待天府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后,旅客将享受到哪些便利?体验到哪些高科技设施?

“PRT(个人捷运交通)系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除了英国希斯罗机场外,天府国际机场是全球第二个采用。”邱小勇介绍,PRT系统是一种脱离城市道路独立运行的小运量交通,天府国际机场就是依靠这个系统加强航站楼与停车场之间的联系。据悉,天府机场停车区与航站楼之间,大约有4800米的距离,每车可以乘坐4至6名旅客,按照时速30至40公里估算,7分钟内就可以到达航站楼。

同时,机场还将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当旅客携带行李进入机场空间,机场设备会自动采集旅客和行李的信息,并进行绑定。当旅客丢失行李后,能通过大数据比对找出行李所在的具体位置。如发现旅客没有及时登机,机场将会通过“人脸识别”功能,迅速锁定旅客所在的具体位置,并通过距离旅客最近的广播通知旅客立即登机。

“未来,旅客还可以在GTC综合交通中心、酒店办理值机服务。”邱小勇介绍,天府机场将成为国内首个在机场酒店里就可以办理登机手续的机场。”此外,旅客到达航站楼后,还可以通过现场的自助设备完成值机和托运行李。在安检环节,旅客通过“毫米波门”时,不需要人工拿着检测仪检查,身上所携带的全部物品就将得到安全检测,缩短安检时间。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的推进,一张张设计图纸逐渐变成现实,太阳神鸟、“手拉手”单元式航站楼等多个经典设计令网友称赞不已。在邱小勇看来,整个机场他最满意的部分是整个航站楼系统的设计。“系统集成的概念越来越明确,每个系统越来越清晰,系统之间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金祝李强

桥梁大师牟廷敏

“破纪录无意义,安全才重要”

他是一位执着于桥梁的设计师,成就了雅西“云端上的高速”的美名,不只是雅西高速,雅康高速大渡河特大桥、汶马高速克枯特大桥也出自四川交通科学研究所牟廷敏之手。

桥梁大师的从业生涯,是四川交通快速发展的典型缩影,到2020年,四川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将达8500公里,进出川通道25个;到2025年,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里程将达1.4万公里。

70年,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到蜀道畅。

桥梁专业户

领衔中国钢管混凝土桥梁领域

雅西高速几大桥梁,只是牟廷敏桥梁生涯代表作品之一。

如今,他已成为国内钢管混凝土桥梁领域的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搞了几十年技术后,他喜欢别人叫他牟工,他喜欢这个称呼。

1988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四川交通科学研究所。初出茅庐时,他在所里做混凝土实验,1991年去日本学习后,又从事结构试验、测试和桥梁设计。直到毕业十年后,他第一次独挑大梁,设计出重庆合川嘉陵江大桥。“桥梁设计是一个整体工程,必须从基础学起。”

除开雅西高速,雅康高速大渡河特大桥、汶马高速克枯特大桥、四川合江长江一桥、四川合江长江三桥、广东佛山东平大桥等特殊桥梁也是牟廷敏团队的作品,堪称“桥梁”专业户。在多个纪录面前,牟廷敏坚持认为,追求破纪录是毫无意义的,安全才是桥梁设计的第一要义。

据他介绍,在2000年以前,桥梁设计更多考虑安全和经济,对环境影响较大。但近几年,环保被引入设计中,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破坏,“这是桥梁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桥梁设计要和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相协调,才能让大桥有内涵,而不是一堆丑陋的构造物。”

将科研转化为实际

他鼓励年轻人要敢于创新

在聊到所设计的多座桥梁时,牟廷敏感慨,四川是一个山地、高原、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的地区,在四川设计建造桥梁,难上加难。

讲到桥梁设计时,他多次提到,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四川的桥梁设计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把搞科研和施工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科研项目转化到实际施工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这在全国名列前茅。”

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在科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从事交通一线工作30年,牟廷敏切身感受到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刚毕业时,我们到雅安要走一天,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交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作用,交通应当先行。”

七十年,正是由于无数个牟廷敏一样的建设者,将蜀道难变为了蜀道通,蜀道畅。

截至2018年底,四川全省综合交通路网总体规模已达34.7万公里,其中,公路总里程达33.2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到7238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智

“凉山科比”曲比尔里

今年住进新房继续篮球梦想

凉山州美姑县巴普镇基伟村,22岁的村民曲比尔里,是一位拥有60万粉丝的“网红”:从小喜欢篮球的他,将自己在村里打篮球的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被网友爱称为“凉山科比”“凉山篮球哥”。

热爱篮球的曲比尔里,点燃了大山深处彝族孩子的篮球梦。如今,村里成立了基伟村篮球队,有十多个孩子跟着曲比尔里学打球。

今年,曲比尔里一家告别土坯房,搬进了新家,院子里安上了木质篮球架,这样“出门就可以打篮球”。

运球,屈膝,起跳,出手,头顶的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旋转着飞向篮筐,空心命中。

这样的画面,在曲比尔里的短视频APP账号上有很多,观看量最高的有几十万。视频下方的评论中,不少网友为“凉山科比”一气呵成的投篮动作倾心点赞。“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关注我。”曲比尔里回忆,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村里通了网络,有了WIFI,他也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将自己模仿科比投篮的视频上传网上,没想到的是,很快就引来近万网友给他点赞。不少网友都说他不仅投篮动作很像科比,后脑勺也长得像,“凉山科比”的名号由此而来。

基伟村,是大凉山腹地一个偏远的彝家村寨,寂静小村里,会打篮球的人没几个。曲比尔里说,他是从小学就喜欢上了篮球,没有人教就跟着电视学,“哪怕不吃饭,也要打篮球。”

曲比尔里在两个短视频平台开通了账号,粉丝总数有60万。他发布的内容基本都是打篮球的视频,有时也发一些乡村生活。他说,希望能通过网络,展示自己的梦想,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

曲比尔里执着于打篮球,家里人却有些着急。22岁的他,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但他妈妈有些无奈:“他只打篮球,不要老婆。”曲比尔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他既执着于篮球梦,也在想办法挣钱养家。

近年来,凉山大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曲比尔里家的新房,在2018年动工,距离老屋300米,除了堂屋外还有三间房,其中最大的一间给妈妈住,另外两间,一间自己住,一间留给未来孩子。与其他村民的新房不同的是,在他家的院子里,安了一个木质篮球架,“出门就可以打篮球”。

曲比尔里最近发布了一条告别老屋的视频。曲比尔里说,老房子已经有30多年了,搬进新家后将拆掉,有些舍不得。但他相信,未来生活会越来越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谢凯肖洋

“最后的慢火车”列车长王槐雄

大凉山慢火车满载幸福梦想

从普雄往返攀枝花的5633/ 5634次列车,是目前成昆线上四川境内最后两列慢车之一。这趟在大山中穿行的慢火车,全程353公里,停靠26个站,运行时间9至10小时,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

慢火车途经越西、喜德、冕宁、西昌等地,是沿线大凉山腹地村民出行最为便捷的“公交车”,也是装载着孩子求学梦的“校车”。在高铁时代的中国,这列开行49年的慢火车,有了“扶贫列车”“幸福小慢车”的称号。

在慢火车上,列车长王槐雄已经工作了32年,他亲眼见证了大凉山的时代变迁。

求学校车

搭载600多名学生每周往返

每天早上8点37分,5634次列车从攀枝花始发,开往凉山州普雄镇,抵达西昌后,车上乘客就会渐渐多起来。

从车头走到车尾例行巡查,嘱咐列车员要加强巡视,是王槐雄上车后第一件例行工作。

喜德站,是上下乘客较多的一个站。14岁的阿西阿几,跟着大包小包的乘客,挤上了火车。阿西阿几在喜德中学读初二,她要在前方尼波站下车,车程2个小时,票价2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慢火车就成了阿西阿几的“校车”,7年来,每周都要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一次。

“慢火车,就是孩子们的校车。”王槐雄说,每个周末,都有600多名小学生和中学生乘坐慢火车,在家和学校之间往返,他们从沿途多个小站上车,到喜德、西昌上学。

扶贫列车

当地村民出行首选交通工具

经过喜德后,慢火车每隔10多分钟,就会停靠一个小站,车厢内越来越热闹。不少乘客都背着背篼,里面装着鸡、鸭、鹅等家禽,还有村民将山羊、小猪赶上车。

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是专门方便沿线村民运送货物和家禽家畜而设置的货运车厢,车厢取消了座椅,只是在两侧安装了长凳。

王槐雄说,在秋冬季,特别是彝族年前后,货运车厢就会成为“动物园”:小的,有鸡、鸭、鹅等家禽,大的,有羊、猪、牛等家畜。

近年来,随着大凉山脱贫攻坚的推进,20多年票价没涨的慢火车,也有了“扶贫列车”的称号。

发展变迁

沿途彝家村寨生活越来越好

王槐雄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慢火车还是铁罐大棚车,没有两边的玻璃窗户,如今,车厢干净明亮,每趟车上还配备彝族列车员,车上的广播、提示语,都是彝汉双语。

阿西阿呷是王槐雄的同事,是一名彝族列车长,在慢火车上工作了23年。她说,近年来,在车上能感觉到的明显变化之一,就是坐车的老乡们生活更富裕了,穿着更加讲究了,“遇到喜事节庆,大家都是盛装出行,民族服饰一穿,漂亮得很。”

小学时,阿西阿呷也曾坐着慢火车去上学。她说,随着家乡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铁路沿线新建了彝家新村,村民们搬入了新居,产业帮扶也进一步提高了收入,脱贫已经不成问题,如何生活得更好,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

在她认识的老乡中,有不少人每天坐着慢火车,往返县城和乡镇做小生意,多年努力下来,都修起了新房,有人还买了车。

阿西阿呷说,这些年,她看到更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她认为,家乡物质生活上的提升,是一种在表面的变化,真正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最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大山中的孩子,都在努力读书,早些年辍学去放牛放羊的情况消失不见,“现在,每家每户的娃娃都在读书,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娃娃,一年比一年多。”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湘东肖洋

新闻推荐

15分钟穿越川藏第一险二郎山 天堑变通途

新二郎山隧道。1998年12月21日报道。老二郎山隧道外,老报人林卫(左)回忆当年的采访情景。当年川藏公路建设现场。(翻拍自二郎...

马尔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马尔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