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干群“连心桥” ——马尔康市藏汉双语差异化培训见闻

阿坝日报 2018-09-28 10:12 大字

■刘文娟记者王和斌

领导干部带头学,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先学先用……夏秋时节,马尔康市的机关单位、乡镇农村掀起了藏汉双语学习热潮。

近年来,马尔康市把藏汉双语差异化培训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全市范围内狠抓落实。广大干群通过各级平台集中学、生活和工作中相互学等方式,形成了双语学习的良好氛围。藏汉双语差异化培训架起了连接干部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连心桥”。

“学好藏语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先决条件”

音标教读、日常用语传授、嘉绒文化解读……站在马尔康镇干部职工藏汉双语培训班讲台上授课的是该镇镇长牛培剑。今年是他担任藏汉双语培训教师的第三个年头。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扎根基层,为了更好地联系服务群众,他长年坚持藏语学习和藏文化研究。

“在马尔康的大部分村寨,如果不会藏语,你就相当于是个聋子、哑巴。”牛培剑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之初,走村入户需要有人当翻译,原本半天就可以做完的入户调查却要花上一整天。有时,牧民群众用藏语讲笑话,一同入户懂藏语的同事哈哈大笑,他却在旁边傻傻地站着,无法融入进去。“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藏语学会学好,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

从一窍不通,到担任镇上干部职工藏汉双语学习教师,牛培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随着全镇藏汉双语差异化培训的不断推进,他和同事们的藏语水平一天天提高。

如同马尔康镇一样,自藏汉双语差异化培训工作实施以来,马尔康市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市委统一安排部署,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按照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研读书目与对话交流相结合、听双语歌曲与看双语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跟踪辅导,全市干部职工藏汉双语水平不断提高。

“将来乡村基层工作语言交流不再是障碍”

今年7月,马尔康市委组织部、共青团市委主办了“践十九大精神,扬民族文化,促脱贫奔康藏汉双语知识竞赛”,来自市政法系统的杨军用标准流利的藏语口语、扎实深厚的藏文化功底,征服了现场的评委和观众,所在小组斩获竞赛第一名。

“参加比赛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藏语学习的成果,同时通过比赛可以认识更多的藏汉双语干部,大家通过比赛共同提高进步。”杨军说,参加工作后,在基层一线长期和农牧民群众打交道,才发现学好藏语是开展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杨军是藏族干部,但他精通的是嘉绒藏语,在部分说安多藏语的村落,每次和群众交流他都是连比带猜。

“连基本的语言交流都困难,更不要说开展工作了。”说起最初的情况,杨军苦不堪言。为了入乡随俗,杨军决定要学好安多藏语。

“安多藏语和嘉绒藏语语言差异较大。学安多藏语时先要‘死记硬背\’,记了满满一笔记本的学习笔记。”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如今,杨军已能讲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安多藏语。

现在,马尔康市各乡(镇)、寺管会、驻村工作组充分利用中心学校、“农牧民夜校”等师资平台和教学资源,对干部职工、农牧民群众和僧尼进行藏汉双语培训。“将来的乡村精通藏汉双语的人会越来越多,基层工作也不再有语言交流障碍。”杨军信心十足地说。

“学好汉语我们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更近了”

在日部乡木郎村村幼儿园内,春来老师正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汉语交流。

春来说:“孩子们生活的环境都以说方言和藏语为主,接触普通话的时间少。开办村幼儿园后,每天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拼音、词语,教学中尽量用普通话和孩子们交流,提高他们的汉语沟通能力,为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样是在日部乡的另一个村子色江村,驻村工作组把马尔康市自主编制的藏汉双语学习点读教材和其他乡(镇)、单位分享上传到市双语学习微信群内的自制教学视频发放、分享给村民,掀起了当地群众学习汉语的热潮。

“村里的农牧民群众汉语水平普遍不高,有了这些点读教材和视频教学资源,大家都觉得学汉语并不难,群众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成效也很明显。” 色江村“第一书记”李强说。

色江村村民若泽一家在日部街上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和爱人会一点汉语,但说起来别人总是听不明白。参加了村上组织的汉语培训后,我们的汉语水平提高了,不管是去县城进货还是外出务工,不再为语言交流犯愁了。”

新闻推荐

“同心·共铸中国心”健康扶贫走进阿坝

本报讯(记者巴丹陈钊周旺波)9月13日,“同心·共铸中国心”2018走进阿坝“健康扶贫”公益活动在马尔康市启动。此次活动由省...

马尔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尔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