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的“希望之光”

阿坝日报 2018-06-29 10:09 大字

■梁敏赵凌林迁忠

“不想让他们像我一样远离故乡去求学”

近日,记者来到风光秀丽的马尔康市卓克基小学,探望了在这里学习唐卡的孩子与他们的特邀老师三郎罗尔伍。

唐卡——具有上千年历史,是至今仍在人们生活中熠熠生辉的一个非遗项目。三郎罗尔伍今年二十九岁,在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里工作。三郎罗尔伍的爷爷曾是卓克基土司的银匠,在爷爷的熏陶下,他从小就沉迷于神秘的线条和花纹,也迷醉于出门可见的五彩山景。小学毕业后,他独自一人到青海学习唐卡技艺八年。

最初,作为学徒,三郎罗尔伍只有很少的一点收入,大多数时间只能用清茶和面馍填饱肚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白天跟师傅修房子,干很重的体力活,天黑后继续在灯下练习绘画基本功:“那段时间生活非常艰辛,在孤独的夜空之下考虑过放弃,但对艺术的痴迷和强烈的自尊心让我坚持了下来,直到学成回到故乡。”

“唐卡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唐卡的创作过程非常艰难,但我实在舍不得让它消失在文化的长河之中。”三郎罗尔伍说。回到故乡以后,他开始接收对唐卡感兴趣的学生跟着他学习。这些学生中有在校学生、有学校里的美术老师、也有希望可以通过唐卡创作谋生的人。那些常年跟随他的学生跟他一起吃住,等学到了比较高的阶段,三郎罗尔伍就会将他们吸纳为同事,一起接收订单,挣些钱。

“我感觉目前的唐卡技艺传承还不成体系。我的办法是到各级学校里去做特邀教师。这样,有兴趣学习唐卡的孩子们不用像我当年一样,远离父母去求学,可以一边提高文化素养一边学习。”目前,三郎罗尔伍在马二小、马四小、马师校都开有兴趣班,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孩子们画唐卡。

“学好这些技能娃娃能挣钱”

中午一点,“火苗旺盛之地”的阳光炽烈。吃过午饭的孩子们聚拢到特邀教师周围开始学习非遗技艺。

六年级学生哈木初平时就喜欢画画,今天在三郎罗尔伍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也尝试着给画布上上色。三郎罗尔伍老师在一边指导,一边点评,看到满意之处不时点头称赞。

和三郎罗尔伍老师一起在卓克基小学开展义务教学的还有传授头帕刺绣技艺的俄玛老师,和传授彩带编织技艺的昌旺哈姆老师。他们在这里和孩子们共度课余生活,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老师们有一个朴实的愿望:“我们没有指望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能够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技艺,就很满意了。”

对于在学校开展非遗技能教育,老师们有长远的规划:“非遗项目的作品不光是艺术品,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用处。近年来,随着阿坝州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的游客都有购买、收藏这类作品的需求。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长大一点可以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创作,可以依靠这些技能挣到钱,依靠自己的力量把日子过得更好。”

非遗传承和传播应“两翼齐飞”

“学校开办非遗课程是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传统技艺,把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通过学生的传递,让更多人爱上养育这种文化的土地。”卓克基小学校长严波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它的传承不仅仅是传承人或者政府的事情,作为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据阿坝州非遗中心副馆长易生介绍,目前阿坝州已有462名各级非遗传承人,建成了86个各级非遗保护传习基地,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技艺等十大门类,其中羌绣、卡斯达温、南坪曲子、觉囊唐卡等非遗项目闻名世界。下一步,阿坝州将建设非遗数据库、编辑出版非遗成果研究资料,启动“安多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嘉绒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马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壤巴拉塘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搭建起更高、更大的平台,打造一批优势非遗名录,树立阿坝非遗品牌。

离开校园的时候,记者看见在孩子们专心学习的教室外面,他们的父母正在挥汗如雨地劳作,侍弄庄稼、修建新房。两者同样的勤奋,展现了他们心中勃勃的希望。

新闻推荐

阿坝州法院举行 “院长大比武”执行攻坚赛

本报讯(记者巴丹)6月14日,州法院“院长大比武”执行攻坚赛在马尔康市举行。州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秉国主持活动并...

马尔康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尔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