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成就“大”产业 马尔康市发展阿坝中蜂养殖助力脱贫攻坚纪实
近年来,阿坝中蜂蜜因口味独特、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等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不断攀升。马尔康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当地群众发展阿坝中蜂养殖,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致富增收之路。
背景
1998年开展国家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确定了阿坝中蜂为东方蜜蜂的一个新亚种。阿坝中蜂自然生存地周围有高原、高山与其它亚种繁衍地域隔离,经过长期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然种群,原产地是马尔康。近几十年来,受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其他亚种的侵扰,以及气候变暖、蜜源植物减少、囊状幼虫病危害等影响,阿坝中蜂种群数量减少。2006年,四川省蜂业管理站提出建立阿坝蜜蜂品种资源保护区和阿坝蜜蜂保种场。2008年,马尔康县政府公告马尔康行政区域994万亩为“阿坝蜜蜂自然品种资源保护区”。
做法
物种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中蜂种群在产业发展中扩大,脱贫攻坚在中蜂养殖中推进
多年来,阿坝中蜂在马尔康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但种群数量仍一直上不去。当地群众主要是老年人“搞一项副业”来养殖中蜂,不仅数量少,产量也不高,专业的养殖户很少。
“必须要保证阿坝中蜂有足够的种群数量。”这不仅仅是保障养蜂的经济效益,更是种植业发展和生态平衡必须的保障。“必须把提高阿坝中蜂经济效益和扩大种群数量结合起来”,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马尔康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重点任务,把阿坝中蜂的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走进松岗镇哈飘村,一处不大的院子里摆满了蜂箱,一名身材消瘦的中年男子围着蜂箱忙碌着。他就是哈飘村贫困户牟红亮。牟红亮身有残疾,47岁仍孤身一人。2014年,牟红亮被识别为贫困户,但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他的信心来源于养殖阿坝中蜂。
“去年,政府支持了6000元的产业发展扶贫资金,我选择了养殖阿坝中蜂,当年就见效7000余元。今年卖蜂蜜又收入了15000余元,脱贫不愁。”牟红亮信心满怀地说。
牟红亮只是马尔康受益于养殖阿坝中蜂致富增收的群众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培育成立中蜂养殖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7个,辐射带动散养户1000余户,惠及贫困户193户,占全市贫困户的19.2%,实现人均增收260元以上。
据悉,马尔康市还利用设在松岗镇的阿坝中蜂保种场作为全市中蜂养殖的技术指导服务单位,为各个基地提供技术支撑,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培训蜂农,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中蜂养殖,提升中蜂养殖水平。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基地引领支撑。马尔康市充分发挥阿坝中蜂“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区”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中蜂养殖基地,实施保护性开发。目前,全市已建成阿坝中蜂保种场、卓克基镇纳足村集中养殖场等7个规模养殖扩繁基地,阿坝蜜蜂常年维持6000余群,年产纯天然优质蜂蜜60吨以上,实现产值600万元以上。
此外,马尔康市还严格制定蜂产品质量标准,积极申报建立蜂蜜产品标准检测中心,成功申报阿坝蜂蜜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积极打造“阿坝蜂蜜”公共区域品牌,力争两年内申报成为四川知名品牌,进一步提升阿坝中蜂产品的辨识度和市场认可度。
用培养“明星”的方式培育中蜂产业发展
——“职业经理人”点亮多方共赢格局,龙头企业延伸中蜂产业链
夏加今年的蜂蜜已经卖完,这几天正忙着算账。“今年卖出蜂蜜2468斤、12.34万元,卖出蜂种74箱、5.92万元,总共收入18.26万元。除去向村集体缴纳的9.46万和日常开支,自己能赚7万元。”夏加算着收入账,脸上乐开了花。
夏加是卓克基镇人,也是纳足村的中蜂“职业经理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中的“白领”。
一直以来,马尔康地区的阿坝中蜂大多数为农民自养,规模小、产量低、技术水平滞后。为了促进全市中蜂养殖水平,马尔康农工办在崇州援建干部的帮助下,在本地发展“职业经理人”,创新推出“专合社+企业(‘职业经理人\’)+中蜂保种场+综合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兼顾“职业经理人”、技术能手、集体经济和散养农户利益的发展模式。
纳足村成立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将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养殖阿坝中蜂,聘用具有一定养蜂专业知识、从事养蜂的夏加作为纳足村中蜂养殖的“职业经理人”,并将中蜂养殖基地承包给他。夏加每年需先向村集体缴纳4.6万元的保底收入,同时将基地总收入的30%缴纳给村集体。
此外,专业合作社设监事会、理事会并聘请“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监事会负责监督财物、监督生产,理事会负责生产经营决策、财物收支管理,“职业经理人”负责提交生产计划、执行生产计划,积极衔接中蜂保种场等综合服务。同时,建立入社成员保底收入、二次分配等利益分配机制,在分配社员保底收入上向贫困户倾斜,二次分红以村集体经济公积金、理事会管理支出、职业经理人薪金为主,实现专业合作社社员稳定增收、“职业经理人”创业增收的多方共赢局面。
“明年,我计划继续扩大基地的养殖规模,我有信心将中锋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销路不愁,产出的蜂蜜都由公司收购。”夏加告诉笔者,所有蜂蜜由成合蜂业公司按每斤5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
据了解,为促进蜂产业链向精细、高端延伸,帮助阿坝中蜂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马尔康市引进成合蜂业公司入驻,建成厂房3000多平方米,配备现代化的灌装生产线和标准检测线,年加工量达到52吨,可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同时,充分发挥崇州市对口帮扶平台作用,促成成合蜂业公司与省龙头企业崇州市健生堂公司合作,产品成功进入成都红旗连锁、好又多连锁等零售百货商场。
“今年,我家的300斤蜂蜜全部卖给了成合公司,收入15000元。”大藏乡青坪村养殖户康青华说,成合蜂业公司不仅会全部收购中蜂养殖基地的蜂蜜,散养养殖户的蜂蜜只要符合质量标准,也会收购。
小小的中蜂在马尔康促进了一项产业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集体、个人、企业实现良性互动,群众增收,集体发展,产业渠道拓展,走出了一条脱贫摘帽的新路。
启示
探索四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推出“专合社+企业(‘职业经理人\’)+中蜂保种场+综合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建立兼顾“职业经理人”、技术能手、集体经济和散养农户利益的发展模式。
建成七大基地,壮大产业规模。
充分发挥阿坝中蜂“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区”优势,科学规划布局中蜂养殖基地,实施保护性开发。同时,还利用设在松岗镇的阿坝中蜂保种场作为全市中蜂养殖的技术指导服务单位,为各个基地提供技术支撑,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培训蜂农,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中蜂养殖,提升中蜂养殖水平。
搞好三处加工,提升产品价值。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蜂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推进蜂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标准和附加值。支持市畜牧中心建立蜂产品加工基地,促进蜂产业链向精细、高端延伸,帮助阿坝中蜂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挥崇州市对口帮扶平台作用,促成成合蜂业公司与省龙头企业崇州市健生堂公司合作,产品成功进入成都红旗连锁、好又多连锁等零售百货商场。
创建两大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
严格制定蜂产品质量标准,积极申报建立蜂蜜产品标准检测中心,成功申报阿坝蜂蜜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打造“阿坝蜂蜜”公共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阿坝中蜂产品的辨识度和市场认可度。
新闻推荐
近日,宜宾至攀枝花沿江高速、乐山至西昌高速、广元至平武高速等高速公路项目集中开工动员。随着这一批项目的开建,四川省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合计接近万公里。笔者梳理发现,连续两年,新开工高速公...
马尔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尔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