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文脉代代承 薪火相传人人赞——2020羌族口传史诗传习培训小记
■州旅协 记者 夏姆
“这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这样的传习培训让我们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后继有人。”……日前,2020羌族口传史诗传习班在理县桃坪落幕,来自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松潘以及成都邛崃、绵阳北川的80余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了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羌族口传史诗是羌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坚实根基,是羌族文化的核心。近年来,在羌族口传史诗的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传承断层”,有些传承人年龄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部分传承项目“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羌族核心文化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州委、州政府全面发力,对羌文化进行全方位保护。自2017年起,阿坝州坚持每年对州内外羌族口传史诗传承人进行集中分班培训,采用“师徒传习+专家授课”的形式进行。同时,成立了阿坝州羌族口传史诗协会,旨在用抢救性保护模式保护和传承羌族口传史诗,延续文脉,萃取精华,展现魅力。
今年,羌族口传史诗传习培训学员年龄最大的王治升已88岁高龄,年龄最小的张旭伟17岁。传习培训现场,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或熟练地敲打着手中的羊皮鼓,或吟颂着传承千年的唱词,或引吭多声部天籁之音,举手投足间尽显非遗之美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了解,随着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羌族口传史诗传习人员由2017年的40余人增加到2020年的80余人,传习人员已被充分带动。2017年至2020年,传习人员平均年龄减小10岁。今年的羌族口传史诗培训班,师徒平均年龄53岁左右,非遗传承人涵盖各个年龄层次,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传承带。
如今,杨永顺、王晓刚、刘正傲、赵俊成、赵永顺等一批新人学得师傅90%以上口传内容,并相继出师,在学员中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其他学徒也铆足干劲,虚心学习,羌文化传承保护后继有人。
“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队伍?”面对这样的问题,19岁的大二学生赵伟说,自己出身释比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就很想学”。来自威州师范学校的张旭伟在考核时唱颂了新学到的唱词,虽然不是很熟练,但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也得到了前辈们中肯的评价和鼓励。
“因为爱,因为喜欢”让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00后加入羌族非遗文化传承的队伍。在前辈们看来,有年轻人的加入,羌族文化的传承就有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
虽然不断有年轻人加入,但老一辈传承人仍有担忧:“只靠这门技艺是养不活他们的,年轻人要一边谋生活一边学习。有的学到一半却因家庭压力而放弃,坚持下来的也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如何让传承“不断流”,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自汶川县的赵建康和他的团队正努力破解这一难题。怀着对家乡、对羌族文化浓厚的情感,2016年大学毕业后,赵建康回乡创业,成立了“汶川古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非遗培训、文创产品研发、承办文化活动等业务,旨在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文化保护与市场效益“双赢”。赵建康带领的团队平均年龄28岁,延续文脉,未来可期。
民族文化代代传,非遗传承在路上。一代代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和责任的传承人不懈努力,将扭转羌族口传史诗“传承断层”局面作为己任,致力于让这项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曹立军在阿坝州调研时强调进一步做好民生改善地灾防治等工作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登林)10月13日至15日,副省长曹...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