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开见月明——绣织艺人李小庆的致富经
■杨莹 天福 郭燕
在理县花儿纳吉合作社,笔者见到了李小庆,她正忙着制作羌绣香包,“这次的订单量很大,时间也很紧。”李小庆边忙边对笔者说。李小庆是居家就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负责人,同时还创办了博蕴民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研发了“藏羌感恩娃娃”等文创旅游产品。
如今,李小庆家的日子过得非常红火,不曾想她家以前经济并不富裕。“刚嫁到甘堡乡时,因家里兄妹多条件不好,分家时只分得了六分地,生活非常艰难。村里准备把我们家纳入贫困户,但我们把名额让给了更困难的村民。为了生活,爱人不得不外出务工赚钱,而我在家做民族服装,衣服做好后就背到寨子上去卖。”回望过去,李小庆对笔者如是说。然而,生活并没有李小庆想得那么美好,刚开始做的衣服卖不出去,于是她就将绣品改良,并到处推销,绣织品的销路才慢慢打开了。
李小庆是薛城镇甲米村人,从小跟着母亲学习手工艺,通过实践和摸索,她除了能熟练制作绣花鞋、头帕、民族服饰等传统手工艺外,还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制作了不少羌绣饰品,这为她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十几岁时就对绣织技艺很感兴趣。”李小庆说。
为了丰富产品样式,2006年,李小庆和爱人带着8个月大的儿子去了成都,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带着孩子学习电脑绣花机操作以及设计花样图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李小庆基本学会了电脑绣花机的操作和设计花样,于是她用家里仅有的积蓄买了一台二手电脑绣花机,回到薛城镇后开始了小规模绣品生产制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高度重视羌绣的保护和传承。自此,李小庆对非遗、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她萌生了新的想法,把传统民族服装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使绣织工艺发展得更好。同时,李小庆还发现,村子里大多数妇女都在家务农、带孩子,她便想着让更多妇女一起参与制作绣织品,这样既能挣钱还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说干就干!经过一番准备后,李小庆将这一想法付诸了实践。“刚来时什么都不懂,李姐耐心细致地教我们各种绣织方法,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她都帮了我很多,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村民余艳庆说。
可是,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刚开始,李小庆也走了很多弯路,第一次开发的产品是羌族的云云鞋,当时因为没有自己的生产线,她就在成都找了一家做皮鞋的厂家,厂家是批量生产。“我一次性下了2000双鞋的料,因皮和布的规格不一样,结果全废了,这都是因为没有经验。”李小庆惋惜地说。
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在之后的几年里,李小庆和她的姐妹们走访了很多掌握羌绣、藏织、麻布、藏羌服饰技艺的老人和传承人,挖掘传统纹样技艺,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随着团队的不断扩大,李小庆创办了博蕴民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带领100多名妇女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带动村民增收,为传承民族手工艺作出了积极贡献。
“很庆幸自己赶上了这个美好的时代,创业路上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如今,生意越来越红火,李小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依托党的好政策,李小庆不等不靠,摆脱了困境、创办了公司、过上了好日子,还带领周边妇女实现居家就业,成为妇女自主创业致富的典范。
新闻推荐
6月24日,县委书记张拴会,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杨聪,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喜武对全县2020年高考备考工...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