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技术推广助力 理县莴笋出类拔萃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7-02 06:36 大字

“二青”(左)、“三青(右)”莴笋对比。

编者按

四川是蔬菜大省。种出出类拔萃的蔬菜,一直是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的不懈追求。整合多学科技术体系,为蔬菜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并在种植户中进行推广,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报记者这篇报道,为我们揭开了如何利用农业技术,种出顶尖蔬菜的奥秘。□本报记者 范莉 文/图

6月21日,在阿坝州理县朴头镇梭罗沟村三组蔬菜种植户王美的2亩莴笋蔬菜地里,不少人正津津有味地啃着刚从地里拨出的莴笋,边啃还边交流着:“香!”“脆!”“有点回甜!”

原来这是四川省蔬菜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活动现场,人们品尝的这个莴笋,是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选育的一个莴笋新品种。

技术服务不再“见子打子”

观摩会上,在100多名来自省、州、县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蔬菜种植大户里,有一个人很特别——他默默地蹲在田坎上,听着专家的介绍,眼神盯着地里的莴笋,一脸急切。这人叫欧兵,专门在理县从事蔬菜销售,几天前就盯上了这块地里的莴笋,等现场观摩会结束后就收购拉到成都去卖。

“我就是看好他们这块示范地里的这个莴笋,皮肉都是青绿,皮还薄,肯定能买个好价钱。”欧兵告诉记者,“我在县里卖了十几年菜,可以说见证了理县蔬菜种植的每一步变迁。最初白菜一路向好,产量高又好卖,后来病害多了,产量少了。现在蔬菜品种很丰富,收得最多的是莴笋,还有花菜、棒菜等,一年我要拉100多吨去成都卖,前年‘二青’莴笋零售都要3元-4元/斤。这块地里的‘三青’莴笋比‘二青’品质还好。”欧兵说起理县的蔬菜就停不下来。

欧兵说的这个“三青”莴笋,实际上就是四川省蔬菜创新 团 队 选 育 的 新 品 系QS-1。6月21日当天,省农业农村厅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组织四川有关蔬菜专家,对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和理县特色蔬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示范等项目集成的高山莴笋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验收测评,结果显示:单株平均净重达到0.83公斤,亩产达到6370.46公斤,而当地传统栽培的单株平均净重0.63 公斤,亩产 4826.48 公斤。

“莴笋新品种、新技术比传统种植平均每亩增产30%以上,每亩收益超过一万元,增产增效十分显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高山蔬菜专家苗明军兴奋地说。

“示范地里的莴笋,除了品种选育,我们还配套了栽培、土肥、植保、储运等技术,整合多学科的技术体系为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并进行推广。不再像以前那样‘见子打子’,如发现品种不好就换品种,有了病害再治病。”省农业农村厅园艺推广总站副站长吴传秀说。

菜农增收背后的专业指导

王美去年种植莴笋,一亩地收了4000多公斤,今年,按照专家提供的技术种“三青”,一亩地可收6000多公斤,“按照今年的价格,菜商都是到地里来收,‘毛窝子’(不取叶子)收1元/斤,‘挎叶子’1.3元/斤,去年只有几角钱一斤。”王美高兴地给记者算着账。

同村的王进霞也在今年掌握了一项关键技术。“去年,我们采用的是‘三提三压’技术,但对如何提苗、如何压苗,掌握不好,结果莴笋细又高,出薹时间也提前了。今年苗老师来教我们‘一提一压’,时间把握得好,你看莴笋棒子粗,而且均匀。”王进霞说的这“一提一压”,专业术语是“一促一控”。“别小看了这‘一促一控’,在苗期节间生长时,利用生物调节剂,将莴笋节间拉长,在节间长至约2厘米时,再用丙环唑控制生长,让其‘长胖’,这样的措施,菜农如果掌握不好,莴笋的商品性就变差了。”苗明军解释道。

在病害防治和植保措施方面,蔬菜创新团队里的省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席亚东也操心颇多,他们利用气象数据,对可能发生的病害,提前预防。“根据气象资料,在雨水发生之前,菜地先整理排水沟,喷施防病的生物药剂和安全高效的化学药剂,提前预防,在雨水到来后,蔬菜才不会生病,就像人‘治未病’是一个道理。这样蔬菜的整个生长期病害少,用药少,农民的农资投入也少。”席亚东告诉记者。

理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凤军透露:“去年全县蔬菜种植 3.5 万亩,一改往年品种单一的问题,增加了莴笋、棒菜、芹菜等的种植面积,其中莴笋就有8000亩。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两减一增’技术的推广,全县蔬菜产量达到15万-20 万吨,农民蔬菜收益近2亿元。”

新闻推荐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理县开花——理县公安局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工作纪实

理公宣文/图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守护一方平安的前线,服务人民群众的窗口,对整个公安机关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发挥着基础性...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