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色新美丽生财富——理县发展乡村旅游领跑脱贫奔康
■记者 孟波 唐冲 姜国春
生态美丽的自然风光,果实累累的采摘园,极具特色的藏羌村寨……从毕棚沟景区到杂谷脑河畔,在理县,一个又一个贫困村成为风景宜人、特色鲜明的“旅游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逛村居、看民俗、休闲观光的游客。
近年来,理县县委、县政府将乡村旅游作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强大引擎,大力实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科学谋划、综合施策,乡村旅游在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村庄环境改善、社会风气转变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享受到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理县全年接待游客 580.94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79%和24.95%;2019年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州第一。
旅游扶贫打开乡村致富门
旅游扶贫,是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基础的扶贫,是把扶贫开发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拓宽贫困人口的增收渠道,实现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脱贫致富。
理县坚持规划为先,依托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禀赋,走差异化错位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毕棚沟、桃坪—甘堡、米亚罗红叶、古尔沟温泉、孟屯河谷等品牌景区,形成生态特色旅游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现在,客流量正在回升中。”上孟乡日波村哈达驿站大管家胖姐告诉记者,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日波村乡村旅游业正在不断恢复中。
地处深山的日波村有高山草甸、高原湖泊、原始森林、高山红叶等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当地原生态歌曲、锅庄、咂酒开坛仪式及各类祈福仪式等藏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逐渐形成了康养、户外、写生等旅游业态。
据日波村党支部书记杨友明介绍,全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的农户超过90%,其中不乏贫困户家庭,他们一年获益多则几十万元少则几万元,村民走上了一条旅游致富路。
樱桃好甜、现场采摘很放心……在桃坪镇佳山村王群德的果园里,游客一边忙着采摘甜樱桃,一边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采摘的乐趣。以日波村为代表的“风景+生活”的乡村旅游热度不减,而体验式的采摘游也正在不断兴起。
近年来,理县凭借区位优势,瞄准成渝等地自驾游、周末游等时尚旅游模式攀升的市场前景,适时调整旅游营销战略,开发甜樱桃等时令水果自摘、农事耕作体验等新兴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感受田园风情中进一步增强购买欲,成功将农副产品转化为高端旅游商品,最大限度提升经济效益。
旅游扶贫打开乡村致富门。将旅游与扶贫深入对接,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号角声中,理县让更多群众吃上了旅游饭,享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理县样板走出美丽富民路
乡村旅游扶贫,路径、方法都需要不断探索。如何让“开门见山”的藏羌群众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走出一条具有理县特色的富民路?
理县给出的其中一个答案是:坚持旅游反哺农业,扶贫依托旅游的思路,努力营造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的政策环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加速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涌现出了一批依托旅游壮大集体经济的典范。
古尔沟镇丘地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实干苦干,以“牦牛养殖规模化、水电开发股份化、旅游服务产业化”为思路,稳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年均收入上百万元,创造了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丘地模式”;
通化乡西山村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吸引“浮云牧场”项目落地,该项目与西山村24户贫困户签订了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协议,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在3500元以上,员工40%为西山村村民,实现了“以旅促农、农旅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甘堡乡甘堡村因地制宜,坚持把盘活林业资产作为增加农民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发展思路,近年来,村“两委”投资156万元整理140余亩山地,种植花椒、甜樱桃、青红脆李等果树5000余株,打造“绿色银行”,为集体经济描绘美好的发展前景。
……
丘地村、西山村、甘堡村成为理县旅游扶贫的一个个“样板”,“开发一个村寨、带活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旅游扶贫效应正逐步彰显,曾经贫困落后的藏寨羌家宾客盈门,走出了一条美丽富民之路。
乡村景色新,美丽生财富。而今,一幅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在理县大地徐徐展开,一张张生动明媚的笑脸在山乡田野绽放,伟大的小康梦想正在理县逐步成为现实。
新闻推荐
■余玉燕彭福娟“今年种了1.3亩羊肚菌,产量在325公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预计能实现产值39000元。”说起今年种植羊肚...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