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河谷脱贫步伐铿锵有力 理县脱贫攻坚侧记
■唐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走进理县,脱贫奔康画卷引人注目,加强乡风民风文明建设之花沁人心脾。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理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迈出了整齐划一的铿锵步伐,一幅壮美的脱贫奔康画卷正在吉祥谷河畔徐徐展开……
在全县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理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3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201户435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目前的0.01%。
教育扶贫 显成效
“没有党和政府的帮扶,我就没有机会去上海念大学。”复旦大学大三学生甘露感激地说。
甘露家是理县杂谷脑镇玛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甘露以603分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甘露的父母在为女儿高兴的同时却为上大学的费用犯愁。理县教育局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到甘露家宣传相关资助政策,帮助她顺利入学。
自2017年起,每年9月,甘露申请的四川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资金4000元、理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都会按时汇到她的卡上。“除了这些,每年县总工会、团委、残联等单位都会帮我申请助学金,大大减轻了我家的经济压力。”甘露说。
甘露只是理县910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缩影。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将教育扶贫工作列为全县重点工作,先后制定出台《理县教育扶贫攻坚十三五规划(2015—2020) 》《理县教育发展振兴规划(2010—2020年)》等政策性文件,全县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扶贫 增实效
山高沟深、路难行、电不通、水不畅曾是理县脱贫路上的“拦路虎”,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理县高半山地区实现了路上山、水到地、电进屋、网连通,产业结构调整向高山远寨拓展。
3月17日,薛城镇塔子村村民杨正勇一大早就到田里忙活,据杨正勇介绍,以前他家土地主要种土豆,辛苦一年收入也不高,2016年在村“两委”的帮扶下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还免费发放了700株红脆李树苗。“今年,我家的李子就要挂果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看着枝头绽放的新芽,杨正勇信心满满地说。
近年来,该县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在抓好白菜、甜樱桃、青红脆李等主打产品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芹菜、棒菜、冬枣、冬桃等错季农特产品,实现4月至11月均有特色农产品上市的良好态势,高半山的水果、沿河坝的蔬菜等成为贫困户增收的主要渠道。
乡风文明 见功效
“脱贫,不光是物质指标,观念和精神的脱贫也要同步推进。”这是该县干部群众提升全域乡风文明、凝心聚力脱贫奔康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理县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推进,积极开展百姓宣讲、最美理县人等评比选树活动,以先进典型引导群众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形成明理诚信、懂感恩、知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恐慌、不添乱,共同打赢防疫战……”疫情防控期间,在理县通化乡通化村,一辆三轮环卫车配上迷你扩音器,临时充当起了宣传车。这辆车的主人是通化村村民贾叶贵,在抗击疫情中,他走街串巷当起了义务宣传员。据介绍,这不是贾叶贵第一次当义务宣传员了,自国家提倡垃圾分类以来,贾叶贵便骑着三轮摩托车到古尔沟镇、薛城镇等地进行义务宣传,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卫生、保护环境。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理县坚持帮扶力量不撤、帮扶政策不变、帮扶力度不减,扎实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县各族儿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书写着脱贫奔康的精彩答卷。
新闻推荐
■张琳阿穆楚记者颜天杰有一种意志叫众志成城,有一种信心叫万众一心,有一种精神叫志愿服务,有一种感动叫无私奉献。面对来势...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