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农民“王科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四川日报 2019-12-27 06:06 大字

□本报记者 边钰

12月20日,2019年“农民读书月”(下简称“读书月”)在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启动,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王嘉俊现身启动仪式,和大伙一起分享他的读书趣事。一头银发,身材清瘦,78岁的王嘉俊是理县桃坪镇桃坪村的村民。在他的故乡,人们更喜欢叫他“王科学”。

他爱读书,爱钻研,甚至办起私立羌族文化博物馆……已是古稀之年的他,浑身充满冲劲和梦想,“最近想办一个共享书柜,让大家随时能免费阅读。”

针对老年读者

办起惠民黑板报

参加完读书月的启动仪式后,王嘉俊又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准备新一期的惠民黑板报。现在,在桃坪村仍有很大一部分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书上的字体又太小,不方便阅读。百无聊赖的老人往往只有干坐着晒晒太阳。发现这些现象,在今年重阳节后,他在桃坪村办起惠民黑板报,“对于黑板报,我可不陌生,上世纪60年代,我在扫盲夜校当教员时,就办过。”针对老年群体的阅读需求,王嘉俊特意将黑板报的字体写得稍大一点。同时,黑板报被他细致地分成三个板块:《法制——科普》《生活——健康》和《感悟——作品》。

首期黑板报吸引不少老年朋友来观看,不过因为没有雨棚,一场大雨很快将上面的字迹打花。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前几天,他为黑板报装上雨棚后,又跑去政府单位和乡镇卫生院要了一些关于法律、健康和消防知识的宣传册,准备把里面内容抄上去。

已经78岁,王嘉俊觉得自己还是存着一股劲,想带动更多的村里人享受文化知识的滋养。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读书学习。1960年,他从茂县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后,在当时羌族作家罗世泽夫妇的建议下,王嘉俊拿着罗世泽夫妇开的介绍信,从桃坪村步行17公里,到了当时的汶川文化馆借书,用背篓背回家,分享给周围的人免费看。就这样来来回回背了3次书,一直到1961年,因为工作原因,他才停止借书。

现在,他再次拿起粉笔,办起惠民黑板报,把知识传递给周围的老年人,“都是送文化,只不过当时的年轻小伙子,现在变成了老年人嘛!”

热爱阅读

筹办共享书柜

2003年,王嘉俊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自家院子里创立了一座私人羌族文化博物馆。羌族服饰、古陶器、双耳罐、铁铧、人力磨等多件羌族民俗文化藏品陈列在家里的一二楼。这也使得他被更多人认识。

在博物馆进门处,放着一个手工制造的舂米石臼。“羌族人爱吃小米,这个石臼就是专门舂小米用的。”为了还原这个石臼,王嘉俊费了一番功夫。他回忆,早在2003年前,他在亲戚家的加工作坊发现铺满灰尘的石臼窝,便赶紧将它搬回家。不久,他又在自己的祖屋旁,挖出一个臼头。之后,他特地去了村里年长的老人那里,打听这个工具的原貌,最终自己利用这些部件,复原了脚踏式舂米石臼。

如今,王嘉俊陆陆续续收集的羌族文化藏品已达2000余件。

“走红”后的王嘉俊依旧热爱着家乡,热爱着阅读,想带动更多的人来读书。他最近便忙着做“共享”阅读。点位选择在桃坪镇老寨的释比广场休息处,因为来这里休憩的人多。他准备在这里设立共享书柜,届时大家在休息时,都可以来免费翻看自己喜欢的书,“如果他们想要带回去阅读也没关系,我会再放新的书籍进去填补。”王嘉俊说,当前,他已经筹集了一批法律和农业相关书籍,“就是玻璃书柜还没弄好,不过也快了!希望大家能喜欢,读书这件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新闻推荐

成都正式入冬温泉可以安排啦

最近成都的气温断崖式下跌,宣布正式进入冬季,而冬季最好的耍法就是泡温泉啦。古尔沟温泉山庄位于米亚罗风景区腹地古尔沟神...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