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三大因素加重汶川灾情
8月19日晚开始,阿坝州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下辖卧龙和耿达两个乡镇)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至8月21日晚,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和山洪,已导致汶川、理县、茂县、松潘和卧龙特别行政区的19个乡镇受灾,数万游客和受灾群众转移。
统计显示,8月20日0时至7时,汶川全县累计降雨量并没有达到气象学的大暴雨级别。那么,汶川为何会受灾?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四川日报记者 王成栋
入汛以来 汶川强降雨一直偏多
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梁军认为,这是累积效应的结果,“一次强降雨不会受灾这么重。”
省防指专家库相关专家也认为,考虑到汶川森林覆盖率56.9%、岷江出境流量超过2300立方米/秒,“山洪泥石流暴发,只能说明土壤饱和度较高,前期降雨量较大。”
省防指统计,今年入汛以来,川西北一带降雨始终偏多。7月主汛期以来,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降雨普遍偏多5成以上。而地处川西北高原与川西盆地交界处的汶川,境内分布着漩口—映秀的“映漩暴雨区”,降雨也超过多年同期。
“累计降雨量这么大,导致当地的山体、土壤被反复浸泡,反复暴晒,很容易出现灾害。”前述专家提醒,就在本轮强降雨之前的几天,今年入夏以来最强热浪刚刚袭击过四川,汶川也不例外,最高气温超过30℃。
两次地震 让山体没有过去“刚强”了
“说到地质灾害,我们第一时间反应,往往是查这个区域过往的地震记录。”中国地质大学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来看,汶川包括周边的茂县、理县都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是和过去十年间先后发生的“5·12”汶川特大地震、“8·8”九寨沟地震有关。
因为从监测来看,无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8·8”九寨沟地震,汶川都是受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
“地震对于山体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是长时间的。”前述专家介绍,根据全球各地经验来看,一旦发生高烈度地震,山体的“治疗”都需要持续十年甚至数十年乃至更久。而在彻底“痊愈”之前,一遇到强降雨或者相对较大的地表径流,就容易导致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换言之,迭遭强地震影响后,汶川的山体明显没有过去那么“刚强”了。
河床抬升 河道行洪能力下降
本次汶川多处涉河建筑物受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泥石流和山洪导致汶川境内国道213线、国道317线、国道350线及漩三公路中断。背后的“黑手”之一,则是汶川境内河道行洪能力减弱。
梁军介绍,上游山体破碎带来的江水泥沙含量剧增,导致汶川境内河床不同程度抬升。例如,20日晨,岷江干流上的华能太平驿电站下游出现河道壅塞和短时堰塞湖,就导致岷江附近河段水位抬高了15米左右。
而在河床抬升后,河道下泄速度、过水容量都不同程度打折。
“我们的监测和分析都表明,河道行洪能力的减弱,在这几年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梁军说,本轮强降雨中,无论是华能太平驿电站下游被壅塞还是卧龙特别行政区的龙潭电站出现险情,均不同程度与河床抬升有关。
新闻推荐
映汶高速绵虒段被泥石流冲毁,救援人员通过挖机清理淤积物。本报记者杨树摄应急管理部、水利部工作组赶赴灾区本报讯(记...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