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铺展洁美理县新画卷
盛夏时节,走进理县广袤的农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通化乡通化村,乡风文明浸润着村庄的每一个角落,村民们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在木卡乡木卡村,村规民约完善、制度健全,以一户带十户的办法,引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容村貌向好向善发展;在杂谷脑镇瓦斯村村委会,村干部正在讨论下半年的发展计划、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这些正是理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所激活的一池池春水。
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对标“五大振兴”的任务,理县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按照“示范带动、全域振兴”的思路,通过路域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等载体,不管是城乡面貌还是群众的精神面貌都有了较大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谱写出了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业富”的新篇章。
A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幸福生活品质
厕所,是一方小角落,又是一把文明的标尺,关乎民生福祉。
7月4日,在古尔沟镇沙坝村张天成家,焕然一新的马桶格外显眼。厕所干净舒适,没有任何异味,这是张天成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在实施厕改之前,我家的厕所建在猪圈旁,每到夏天,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为我们解决了上厕所不方便的问题。”
作为村里的五保户,张天成和爱人都身有残疾,为此,该村村干部在厕改实施时,特地将他家的如厕室建在阁楼上,并安装了冲水马桶,方便两位老人的生活。“现在不仅是家里的厕所干净了,村里的公厕也干净的很。”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理县积极响应群众对改厕的强烈呼声,启动了“厕所革命”。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理县组成专门整治小组入村调查,截至目前,已达标13个,需新建6个,维修改建12个。就调查结果形成31个乡村公厕改造计划,计划投资110万元,对3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乡村公厕进行改造提升,预计年底完成。
一直以来,生活污水乱排放是影响古尔沟镇丘地村生态环境的难题。以前,村民的厨余水、洗衣水都泼到路上,排到沟里,流到河里。时间一长,污水渗透,破坏了地下水质,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针对这一情况,理县生态环境局在该村投资40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完成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建设,该项目于今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理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共投入资金约1449.44万元,其中集中处理设施投入资金约1266万元,分散处理设施投入资金约183.44万元,共涉及13个乡镇31个行政村。
丘地村村民泽斯满说:“以前每次进城,看到垃圾入桶,路面干干净净,还有专门的垃圾清运人员和车辆,就羡慕得很。”
如今,写着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摆到了门口,还有专门的保洁员每天巡查清扫垃圾和专门的车辆来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城市乡村一个样了。”泽斯满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理县编制《2019年理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计划投资687万元,先期完善31个示范村分类垃圾桶、村内垃圾分类收集点、村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炉(池)、古尔沟垃圾热解处理站、餐厨垃圾处理站等垃圾基础设施,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同时,积极实施乡镇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提升项目,投资126万元,用于采购铁皮垃圾桶150个、四色分类垃圾桶160个、环卫工具60套、垃圾分类收集箱60个等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和垃圾分类超市试点建设。
如今,理县的村村寨寨,经过乡村振兴建设的一番“梳洗”,已出落得“亭亭玉立”。
B
养成文明习惯扮靓美丽宜居乡村
作为通化村第一批洁美家庭示范户,姚艳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后都会把家里仔细打扫一遍。“家是我们自己的,好的环境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美丽通化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今年来,通化乡紧紧抓住路域环境整治的机遇,结合通化文化特色,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并充分发挥快板队的宣传作用,引导群众养成垃圾分类处理意识,自觉爱护卫生、保护环境,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我们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通过签订“洁美家庭”卫生督导员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目标职责,营造了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通化乡副乡长胡玲告诉笔者,如今,全乡已选出175户“洁美家庭”示范户,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引领和带动妇女们积极投入到“洁美家庭”创建活动中来,让“乡风文明”美在习惯里。
如今,在理县境内,国道两边和村庄内开满了鲜花、污水处理设施日渐完善、灯杆宣传栏随处可见、“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居住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木卡村村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幸福指数的支撑点。
“自‘十户长\’制度实施以来,不仅是居住环境变好了,大家也开始自觉爱护环境,形成了人人讲卫生、天天做清洁的好习惯。”说到村里卫生环境整治成效,木卡村党支部书记张兵军感叹道,村民们的宜居梦想已然变成了现实。
据了解,木卡村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原则,将每月开展一次全村大扫除写进了村规民约,并安排专门的保洁员每天清理垃圾。同时,以党建“七联”为抓手,建立了“十户长”制度,由爱清洁卫生、热衷公益的人员来担任“十户长”,不定期对相邻的农户开展卫生督促检查,并实行月评分制度,由“十户长”对管辖片区内的农户卫生情况进行每月评分,并将评分情况公示在户牌上,从而促使农户做好环境卫生。
如今,漫步在木卡村,家家户户门前敞亮干净。“以前我们村的垃圾都是靠风刮,环境卫生又脏又差,想找个干净的地方搞活动都找不到。”谈起以前的生活环境,该村村民康金玉感触颇深。
环境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管理水平最直观的反映。近年来,木卡村以“洁美理县”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提升村庄功能、整治村容村貌”这条主线,大力开展“脏乱差”环境卫生整治,基本实现了村庄环境优美、庭院干净整洁,农民的保洁意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等方面得到大大的改善。
如今的理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清新宜人,道路整洁美观,森林郁郁葱葱,俯首抬头都是景,群众生活的品质正在日益提升。
C
美景变产业实现家门口赚钱梦
走进木卡村,一栋栋错落有致、整洁漂亮的居民楼映入眼帘。在朱小红家的农家乐里,她正忙着招呼客人。
2009年,对于朱小红来说,意义不凡。“我是从2009年开始搞旅游接待的,刚开始的时候生意不太好,最近几年,由于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依托岩石上的羌寨和石板烧烤,来我们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去年,朱小红的农家乐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今年的生意肯定会更好。”上个月,朱小红的农家乐通过接待游客实现收入10000余元。
“以前,只知道种地和外出打工,没想到现在有了集体经济,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一年的收入比原来多了一两万。”理县杂谷脑镇瓦斯村村民袁航平说到村上的集体经济时喜上眉梢。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杂谷脑镇党委书记南木尔甲说道。
近年来,理县充分发挥杂谷脑镇瓦斯村距县城近、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按照“支部+党员+群众”的发展思路,采取“两委负责、党员牵头、群众投工”的模式经营红色餐厅,让村民足不出户“赚票子”。
2018年,瓦斯村长征干部学院红色记忆餐厅实现营业收入45742元。同时,瓦斯村充分利用集体闲置资源,在村委活动室建立光伏电站,预计年收益1.5万元,在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据了解,瓦斯村按照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带着群众干、敢给群众看的思路,立足瓦斯村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引导村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220亩,不断提高党支部和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截至2018年,瓦斯村人均纯收入达12823元。从一个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全镇年人均纯收入排名靠前的富裕村。
如今,行走在理县的乡村田野,一股乡村振兴的浪潮在山山水水之间涌动。一个个产业示范新村、美丽宜居新村、文化魅力新村、文明和谐新村初具雏形,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让人羡慕的身份,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唐爽·
新闻推荐
不断夯实自我 在锻炼中成长 省公安厅“驻点”理县公安局民警 李黎
今年4月,我通过参加省厅组织的“万名机关民警下基层上一线”活动,有幸来到了美丽的理县,加入了理县公安。一个多月以来,在领...
理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