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致富经” 理县上孟乡日波村乡村旅游发展走笔
■记者 杨骁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山顶,伴着鸟儿清脆的叫声,石砌房的大门轻轻打开,背着画板、颜料的学生陆续走出。他们踏着露水,迎着朝阳,各自寻一处心仪的角度开始写生。笔尖和画板相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成为理县上孟乡日波村的一道新风景。
“ 这几天,有些高校学绘画的学生在这里常住写生,还有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来实地考察,游客算少的了。‘五一’期间,整个村寨都住满了游客。”日波村党支部书记杨友明告诉记者,除了假期,每年6月至10月,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村里避暑、写生,有些游客还会在村民开办的乡村酒店里住一两个月,还有一些内地的公司、学校来村里开展团建活动。
4月中旬,日波村村民王友才就接到了这样一笔“大单”。通过老客户介绍,成都中和中学1500余名师生来到村里进行素质拓展,体验农村生活。“一次性来这么多人,自己家里也接待不下,就把客人分流到全村的乡村酒店。”王友才告诉记者,现在,全村112户就有85户开办了乡村酒店,一次性可接待游客2000人以上。
日波村距离理县县城59公里,距离国道317线近20公里。相比于其他紧邻干道的“网红”景点,为何“偏居一隅”的日波村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探访了解到,地处深山的日波村有高山草甸、高原湖泊、原始森林、高山红叶等特色旅游资源,同时,当地原生态歌曲、锅庄、咂酒开坛仪式及各类祈福仪式等藏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逐渐形成了康养、户外、写生等旅游业态。回头客的口碑成了最好的广告,让日波村在成都、重庆、德阳等地小有名气,加之该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户接待水平提高,有了较为稳定的客源。
“我们不炒作,没有宰客现象,口碑一直很好,到村里来旅游的大多是回头客。”杨友明告诉记者,日波村的乡村酒店设施设备完善,游客大多和主人家同吃同住,体验藏家生活。
在日波村“青稞驿站”乡村酒店,藏式风格装修让人眼前一亮,客房里干净整洁。“青稞驿站”的主人杨银忠是该村最早一批开办乡村酒店的人。早在2004年,他就和朋友合资开了一家乡村酒店。“那时的酒店客房设施设备简陋,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杨银忠坦言,村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方面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走上了如今规模化的道路。
近年来,为提升乡村旅游业质效,日波村多次组织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到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方参观学习。同时,在理县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该村开展了多次旅游接待培训,提升村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经过不断学习摸索,历届村“两委”大力向村民宣传推广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成功经验,鼓励已开办乡村酒店休业重新装修,要求新开办的乡村酒店房屋按标准修建和装修。
在接待游客的“软件”服务上,日波村村民更是不遗余力。村民张孟群家的乡村酒店有82张床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她还售卖深受游客喜爱的水果、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旅游旺季我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白天给游客当向导,晚上和舞蹈队一起给游客唱山歌、跳锅庄。”张孟群说,只要游客有需求,她都会免费带游客去高山海子、甲都沟瀑布、守备衙门等地游玩,她还置办了20套藏装,免费提供给游客拍照时穿。去年,张孟群家靠乡村旅游接待收入近30万元。
付出终有回报,去年,日波村全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人均收入18543元。如今,尝到乡村旅游业甜头的日波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阔步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新闻推荐
□记者毛鑫鑫报道本报济南讯近期,山东省分配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资金4360万元,用于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