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蒲溪:云端上的释比戏
□ 莫克
2019年3月8日(农历二月初二),在理县蒲溪乡休溪村举行了第八届“古羌 儒节”。人们不仅领略到这里奇雄险峻的山水和古朴传统村落的神韵,还在这次传统的“春祷”祭祀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这里羌族文化的厚重:夬儒节、释比戏、刺绣剪纸、羌歌羌舞等非遗文化在这次节会上一一展演。
理县蒲溪是羌族释比戏的主要发源地。作为羌族释比文化主要内容的释比戏由释比唱经演化而来,以前曾在羌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释比戏(羌语“刮浦日”)在内容上主要以释比文化为基础,以扬善惩恶为主题;形式上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话剧的特征,通过戏剧性的对白、大众化的生活语言和有宗教寓意的象征物,在活泼诙谐的表演中,让人们在传统祭祀庆典活动中,通过娱乐观赏这一出“乡村喜剧”,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释比戏具有娱乐欣赏性和教化社会性两种功能。2014年4月,羌族释比戏和夬儒节一起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释比戏是历来夬儒节上的保留节目(龚全意 摄)
今年3月8日,理县休溪村夬儒节上的释比戏表演
释比戏通过驱邪除秽体现宗教的扬善惩恶(肖笛 摄)
夬儒节:云端上的休溪
一场夜雨,让理县的群山一夜白头。为赶在“ 儒节”的祭山仪式开始前抵达云端上的休溪羌寨,我们一大早乘车沿盘旋陡峭的乡村公路向山顶急驰。山高路远,我们乘坐的小汽车穿过云端,驶入雪线。沿途,溪流边山坡上、路旁村舍及树枝上,都铺缀着一片片的残雪,让对雪景久违了的从都市赶来的客人兴奋莫名。
农历二月初二,中国民间把这天称为龙头节,龙头节与农事相关,谚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惊蛰已过,春耕在即,春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今天天气晴好,好客的休溪村民把上山的道路清扫得很干净,车行无阻。休溪村海拔二千五百米左右,作为国家认定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羌族文化在这里世代相传,夬儒节、释比戏、挑花刺绣、羌歌羌舞等历史瑰宝在这里保护传承得很好。
“夬儒”是羌语音译,过去也叫祭山会,是羌族传统的祭拜大自然神灵、祈祷来年吉祥平安、开启一年春耕的重要节日。夬儒节作为重要的羌族传统节日,与过“羌年”时将牲畜放生不同,而是杀牲祭祀,将牦牛和山羊献祭天地万物,传统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将天神的赐福带回人间。
上午9时许,祭祀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在戴着金丝猴帽的76岁的老释比孟子成的引领下,上百名羌族村民或敲起羊皮鼓,或举着柏枝,高唱祭祀歌,载歌载舞,转山转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吉祥平安。祭祀结束后,村民们开始进行羊皮鼓舞、释比戏、羌族母语歌和原生态莎朗等传统民俗节目的表演,整个村寨淹没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海洋中。
祭祀典礼结束后,人们沿着一条乡间小道上行,经过十来分钟的路程,到了当天的主会场。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会场旁边还布置有理县非遗类目介绍的展板。非遗的传承人和表演者在这里进行现场演示,羌族剪纸、羌笛制作、羊毛织纺及本地的土特产品介绍,烘托出浓烈的节日气氛。夬儒节的演出活动正在这僻远的山坳中按节目单依次进行。
释比戏的崇善弃恶
每年举办的 儒节实际上是理县羌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大集合和大汇演,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羌族文化极为丰富。这天,由蒲溪乡村民演出的释比戏让人耳目一新。剧中以12个代表弱势群体的角色为表演主体(包括秃子、聋子、哑子、瞎子、讨口子、跛子、尖沟子、掉鼻子、驼背子等),通过模仿造型、行为、体态、语言,并加入不少即兴唱腔与台词,显得生动活泼;最后则有正人君子和小偷客串戏角,正反相应,互为映衬,引出惩戒草人(象征邪恶)的高潮。演员们诙谐幽默的语言,夸张滑稽的表演,以及即兴的现场互动,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观众中不少人都不是本地人,同我一样,虽然都不懂羌语,但人们似乎都能从表演中体会到戏剧的幽默风趣,及寓教于乐的艺术魅力。
释比戏通过大众化的日常生活对白,体现扬善惩恶的主题,体现出人们对邪恶的厌恶和唾弃。它让人们在传统祭祀庆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的社会道德体系。这可能就是释比戏除娱乐功能外,所具备的一种文化建设的正功能。
老李是一名研究释比文化及释比戏的学者,这天也来到休溪,谈到释比戏,他介绍说,释比戏是羌族颇具原始“巫傩”色彩的传统戏剧,当地人又称之为羌戏或神戏,也有研究者称其为傩戏比萨。羌族释比戏的主题大都来自羌区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释比戏一般都由释比主持,基本与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演出无固定场所,可在祭祀场所、神山、神林、湖边、草坪等地进行。说起释比戏,就要说说其渊源——释比唱经。释比唱经通常被分为上、中、下三坛:上坛为神事,即向神灵许愿还愿,如以村寨为单位,春播时许愿,秋收后还愿;以家庭为单位,因稀儿少女、爹娘生病、修房造屋而许愿还愿等;向神灵祈求或答谢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合家安乐。中坛为人事,以家庭或村寨为单位,举行巫术性法事,以解晦、驱邪、招财、治病,或者婚丧嫁娶时敬神祈禳等等;向神灵祈求人畜两旺、林茂粮丰、无灾无难。下坛为鬼事,一般以家庭为单位,驱鬼治病,为凶死者招魂超度、打扫山场等等。三坛经文多达数十部,其题材内容跟羌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
蒲溪:传承与发展
饶富民今年已经68岁,他是本地蒲溪村人,羌族姓名清保,目前是羌族释比戏的县级传承人。演出结束后他接受了我们的采访。饶富民老人说:“释比戏以前在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和甘孜的丹巴县、绵阳的北川县等羌族地区流行,但现在除了我们蒲溪,其他地方已基本失传。”
谈到自己的传承释比戏的渊源时他说:“我以前是个小学教师,在蒲溪乡教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外不少专家学者都来到我们这里考察采访,特别是研究我们的释比文化的很多,记得有一个日本女留学生好象叫松冈正子,就曾到这里居住研究过多年。同时,县上乡里的文化干部也不断来传经送宝,在长期的交流学习中,曾经中断多年的释比文化得以不断完善传承下来。”
“那时乡里的老释比王九清(已去世)就开始将传统的释比文化传授给大家。我们乡上当时一起学习的有几十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我对释比戏的兴趣比较大,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初步整理出一些释比戏剧目,并组织乡邻学习,参加表演。”他说。
据说还健在的老释比亦非人人都能全套表演释比戏的上、中、下坛戏,彼此间在技艺掌握上也有差异。能从浩瀚的释比唱经中整理出独立的戏目进行演出,饶富民是第一个。
对于释比戏的范围,专家们也有一定分歧。一些专家认为释比唱经均属于释比戏的范围,也有的倾向于饶富民这类把从唱经中演化而来的单独剧目称为“释比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释比戏目前只有蒲溪乡才能表演的现象。我问道:“除了刚才表演的剧目,目前你们还能表演多少剧目?”饶富民想了想说:“还有《杀牛》等几种,更多的剧目还需要挖掘整理。”
查阅《羌族释比文化研究》一书,介绍“比萨戏剧”(释比戏)时记载:“释比本人能说出来的剧目有《羌戈大战》《木吉珠与斗安珠》《赤机格布》《颂祖先》《唱婚嫁》《求儿女》《斗旱魃》《求雨》《纳萨》《送鬼邪》《驱畜疫》等。”这说明要将蒲溪乡释比戏发扬光大,尚需要更多的释比和文化学者的介入。
饶富民还介绍了现在茂县歌舞团工作的韩树康。韩树康也是理县蒲溪村人,出生于羌族释比世家,是羌族羊皮鼓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韩树康自幼就跟爷爷韩松庭、父亲韩保常、叔父韩权保参加释比活动,在家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下对释比文化非常熟悉,属亲族传承。通过跟祖辈和父辈不断的学习和收集民俗礼仪、民歌、民间故事、传统舞蹈文化等,他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释比唱经,并能用羌、汉两种语言唱出“释比唱经”的部分内容。饶富民说:“韩树康曾多次参加县、州、省和国家级的艺术节与交流演出,并在羌族地区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活动中极具影响力。”
对于释比戏目前的传承现状,饶富民介绍说:“蒲溪村目前能表演释比戏的人有30多人,年龄一般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由于工作原因学习释比戏的人不多,不过随着他们年岁的增长,工作压力的减轻,将会有新人来学习释比戏。”
蒲溪乡党委书记周志宏介绍说,现在乡里成立了羊皮鼓舞和羌族释比戏协会, 80%以上的村民会跳羊皮鼓舞,连五六岁的娃娃都会跳。“譬如羌族最为重要的释比传承人,仅休溪村就有6个,其中还有2个是‘80后’。”蒲溪释比文化的传承可谓后继有人。
理县蒲溪释比戏作为古代华夏民族的活的历史形态之一,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花费了不少心血,经过多年的挖掘收集,并在传统释比戏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改良,让它既传承文化又有大众娱乐的功能,为人们喜闻乐见,重新回到了社会。目前理县的羌族释比戏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古老的羌族戏剧走上更大的舞台,让理县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再续活力与光彩。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理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根据省财政厅《关于2019年度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高级资格考试考务日程安排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川财会〔2019〕3号)安排,现将...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