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村寨旅游开发的“十个一”工程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文化及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有1057个村寨被列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同时,不少省区市如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还命名了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旅游成为重要的动力产业。从空间的视角来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实现村民日常生活空间向游客休闲体验空间的转化。对于绝大多数村寨而言,这无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基础设施、吸引物、接待设施等“硬件”建设,也涉及产品策划、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社区参与等“软件”建设。其中,以下十个问题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称为“十个一工程”。
制订一个规划方案
科学规划是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前提。民族村寨应委托具有全球视野、文化理念和专业良知的机构,编制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操作性的规划方案,作为村寨旅游开发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机构应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思想采购、对比分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秉持“慢设计”“在地消费”“一村一品”的理念,把握村寨特有的精神气质,研判发展旅游的可行性,遴选适合旅游开发的素材,并将其转化为可体验消费、可规模化生产、可创造附加值的特色产品。规划中应重视解决战略定位、项目策划、社区参与、盈利模式等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确定是否需要同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总体策划书、行动计划。
建立一套管理制度
在新时期,制度也是生产力。民族村寨应从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和已经存在的村规民约,在遵循国际惯例、国家法规、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先进适用的管理制度,以规范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激励或约束村民、游客、外来机构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需要建立关于社区参与、共建共享、利益分配、社会监督、纠纷处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应注意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和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定合理的分工协作方式,明确奖励和惩罚办法,为可持续性的旅游开发保驾护航,避免陷入无序发展、恶性竞争、失去控制的局面。
培育一位社区精英
在民族村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不仅为人们提供参与旅游的新理念、开创可以学习借鉴的模式,还以其成功实践帮助人们打消疑虑、提升信心、投身旅游业。这类榜样通常被称为旅游开发中的社区精英,是村寨旅游的推动者或领导者,如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巴拉藏族村的斯那定珠、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龙小琼、贵州西江苗寨的“阿浓”。他们可以是村干部、家族领袖、返乡创业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具有某种特殊资源与能力的村民,通常成为致富能人、旅游合作社发起人、村寨旅游操盘手。有鉴于此,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应有意识地培育具有相应资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区精英,提供必要的扶持,发挥其潜能,鼓励其探索社区参与的新道路,带动村民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孕育旅游类小微企业。
寻找一个外协机构
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传统农业、工业的独特属性,如产品的精神文化性、市场的可引导性、知识信息密集性、高附加值等。村寨总体上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村寨居民的传统生计来源是种植、养殖和手工制造,多数缺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知识、经验、技能。引入开发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普遍做法,但可能导致作为文化主体的村寨居民丧失话语权、被边缘化等后果。为了既达到引入新型生产要素又规避风险的目的,村寨应充分利用万企万村帮扶专项行动、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行动、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创建等机遇,寻找旅游大专院校、涉旅科研院所、或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旅行社、旅游投资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大众传媒作为外部协作机构,合作进行文化传承创新、产品策划设计和客源市场开发。
建设一处文化场馆
民族文化是特色村寨的核心资源,但多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不利于游客的感知和体验,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还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应结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因地制宜地建设集文化展演、传承和创新于一体的体验式文化场馆,完成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场景化、体验化,让文化变得鲜活、生动、可触摸。
完善一套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是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村寨居民生活空间中不存在但自助型旅游者特别需要的要素。民族村寨的标识系统除了包括交通指引、导游解说、警示提示三大类型之外,还包括旅游形象视觉标识体系(如LOGO等)。应在遵循《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系列国家标准、A级旅游景区导览标识系统设计设置规范的前提下,考虑民族村寨的特色和实际,邀请专业机构负责制作标识系统。与一般旅游景区不同,民族村寨除了注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和设计风格之外,还应注意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准确的解说,并注意对游客行为进行引导。
策划一句宣传口号
旅游产品重在满足精神需求,强调特色和差异,以吸引游客眼球为第一要务。民族村寨应坚持“酒香也怕巷子深”“形象也是生产力”等理念,创意策划一句体现主题概念、具有视觉冲击力、符合传播学规律的形象口号。如能坚持系统论的理念,将旅游口号、歌曲舞蹈、经典故事、市场定位、产品设计整合起来,实施创意营销,将会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推出一项体验活动
旅游产业是体验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字面意思理解,旅游活动就是要让资源“活”起来,让游客“动”起来。从体验经济理论看,能否为游客提供独特、深刻、丰富的体验是决定旅游开发与管理成败的关键。民族村寨应立足自身特色,从节日活动、娱乐文化、体育竞技或其他领域寻找素材,考虑社会需求和游客需要,策划组织游客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体验活动项目,并将其中的至少一项培育为独特卖点。事实上,这是大众游客评价民族村寨是否“好玩”的重要标尺,也是不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亟需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打造一道特色菜肴
“民以食为天”,美食是吸引旅游者的基本因素,是旅游活动中的常规消费,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全国来看,风味小吃和特色餐饮也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资源。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游客要求饮食的色、香、味、形、器、名、声俱全。资源优势要结合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优势,就要求在维持民族特色和满足游客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在就餐环境、食材来源、加工手段、服务形式、文化融入、衍生产品等方面系统思考。除了被动地接受市场选择这一策略之外,还可以邀请美食协会及相关机构的专家,对民族饮食文化的旅游化利用问题进行指导。
开发一种旅游商品
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增加综合收入,还是强化游客体验、创造情感价值、创新营销方式的重要路径。从传统的旅游六要素来看,购物是弹性最强、潜力最大的要素。民族村寨应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文创企业、科研院所和公益组织的支持,准确把握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立足自身的绿色无公害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业基础,充分重视旅游商品设计、生产与销售工作。为了增强体验感、真实性和个性化,可以采取体验式购物、订制化生产、延伸型服务,将旅游纪念品的原料种植与加工、传统工艺的产生与发展、产品研发与创新向游客开放,鼓励游客与生产者一起进行创意设计、加工生产,形成具有独特纪念意义的商品。
(据《中国旅游报》)
新闻推荐
铭恩奋进结硕果阿坝卫计展新颜 ——“5·12”汶川地震灾区卫生事业实现“十年整体跨越”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阿坝州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指导,快速拉开灾区恢复重建的帷幕,紧盯...
理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