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羌文化绘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一片黄褐色的碉楼顺陡峭的山势依次上垒,四通八达的甬道织成路网宛若迷宫……5月18日,循着悠扬悦耳的羌笛声,记者走进理县桃坪乡桃坪羌寨,这里不仅散发着“东方古堡”的神秘气息,还依托羌文化,构建起兴业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本报记者 文莎
土风歌舞队,激发老寨活力
在桃坪羌寨的莎朗广场上,来自土风歌舞队的演员们身着盛装、手捧羌红,唱起原生态歌曲《阿抓抓》,跳起传统莎朗舞,让这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寨,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首歌是根据羌族童谣改编的,我们还把羌族小孩们爱玩的游戏融进舞蹈,现在成了附近幼儿园‘六一\’儿童节的保留节目,不少老师都在我们这里学。”土风歌舞队队长周礼桃说。
“我们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当谈及羌族的歌舞文化,周礼桃眼里满是自豪。“不过,以前大家多数在田坝里、家里随口唱,传播范围很窄。”早在1996年,周礼桃就发动村里爱好文艺的姑娘、小伙儿,成立了一支歌舞队。“我们唱的是山歌、劳动歌,跳的是莎朗舞、铠甲舞,敲的是羊皮鼓,这些都来自山野民间,所以我们叫土风歌舞队。”
土风歌舞队的原生态表演,得到很多外地游客的喜爱,“不少人还是冲着我们的歌声和舞蹈来这里的。在旅游旺季,一天要演七八场,忙得很啊!”周礼桃欣喜道。
神秘的碉楼,淳朴的民风,欢快的歌舞,还让桃坪羌寨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周礼桃说,“来这里拍摄的剧组,都会邀请我们出镜,目前歌舞队已经参演过《尔玛的婚礼》《南行记》《杀生》等多部影视作品,羌寨的民风民俗随着影视剧走上荧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寻。”
跨界创新,古老羌绣惊艳巴黎时装周
云云鞋、鞋垫、手机链、绣包、绣图……在桃坪羌寨囍悦羌绣馆橱窗里,精美的羌绣在灯光下闪烁着亮丽的色彩,“90后”女孩张居悦在馆里陈列物品、招呼客人,忙得不亦乐乎。
张居悦是这家羌绣馆的创始人,也是桃坪羌寨最年轻的羌绣传承人。如今,她带着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里60多位绣娘,将传统的羌绣产品拓展成时尚商品,在传承羌绣文化的同时,生动诠释了“生产性保护”对羌绣活态传承的有力推动。
让羌绣走出大山,是张居悦一直以来的梦想。2015年,张居悦将羌绣带到上海,引起时装设计师秦旭的关注。秦旭决定采用羌绣中的“素绣”技法,并用秋海棠和石榴花作为图案元素,设计出一套黑色浪漫法式礼服。张居悦介绍,这套礼服上半身的绣片,全是她和其他4名羌族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最后,礼服被取名“大山之托”,秦旭还将它带到了巴黎,参加高级定制时装周,赢得广泛好评。
在张居悦看来,通过现代化的再设计、跨界设计及整合设计,创新开发羌绣相关的艺术品,才能让古老的羌绣最大限度地融入现代生活。2016年,她又带着羌绣到英国伦敦、牛津以及意大利米兰,羌绣再次与世界对话。而今,把羌绣产品卖到国外成为她的下一个目标。
羌风羌韵,连接致富增收路
在桃坪羌寨一家羌家乐的庭院内,羊皮鼓吊灯、火塘餐桌、羌绣坐垫……精致的摆件、浓郁的羌韵,为“尔玛人家”聚集不少人气。
58岁的老板陈硕,是土生土长的桃坪人。在经营“尔玛人家”前,他筛过沙、跑过运输,还做过批发生意,皆以失败告终。
上世纪90年代末,陈硕在自家老寨旁边用水泥瓷砖砌起一栋楼房,装修成小旅馆,但生意一直很平淡。于是,他主动到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参观学习,并逐渐摸索出门道:“游客喜欢住传统民居,床单、被套等都要选有民族特色的……”
回来后,陈硕忍痛舍弃新建的房屋,把原来木结构的老宅扩大,并改造成“羌家乐”。为此,他广泛收集羌族酒具、灯具、羌绣、羌笛、口弦等老物件,还把自家一间80平方米的餐厅改造成羌文化陈列馆,供游客免费参观,从而也带来了客流量。
新闻推荐
励 精 图 治 崛 起 奋 进 ——震后10年理县公安发展侧记
■陈雪汶川“5·12”大地震后的10年,是理县公安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奋起直追的10年,是理县公安锐意进取,快速发展的10年。10年...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