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干头有奔头有赚头 ——阿坝州春耕备耕生产侧记
■记者贾启龙杨骁
暖阳是荡漾的音符,和风是舞动的旋律。“再使把力,还有几分地就快种完了。”3月19日,理县米亚罗镇夹壁村村民刘艳萍一家开始播种莴笋。在所有亲戚邻居的帮助下, 3亩多地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播种完毕。
第二天,她便去帮助另一家亲戚种蔬菜。 刘艳萍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帮互助,在本地被称为“换功夫。”每年春耕的时候,全州各地农民群众都会以“换功夫”的方式集中劳动力速度完成春耕,以免误了农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穿行于阿坝农村广袤的田间地头,处处都能看见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对于农民来说,多一份付出,就能多一份收获。眼下,全州农民群众和农业技术人员一道,忙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忙着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忙着促进产业融合——拖拉机的“突突”声,耕畜的嘶鸣声,男人的吆喝声,女人的嬉笑声,技术员的科技之声,勾勒出一幅幅“人勤春来早,阿坝春播忙”的美丽画卷。
“调”出产业结构新模式
理县古尔沟镇大沟村,村民高德勇正组织人手在自己流转的100余亩土地上种菜。与往年相比,今年高德勇种植蔬菜的种类丰富了不少。一直以来,种植大白菜是古尔沟地区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然而2016年一次大白菜的严重滞销,让原本一直种植大白菜的当地菜农吃尽了苦头。白菜滞销与市场饱和不无关系,但同时当地长时间、大面积单一种植白菜,无形中降低了自身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一场严重的滞销让理县政府和当地农民认识到了单一作物的高风险,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白菜种植面积,成了增强市场风险抵抗力的唯一出路。为此,理县引进了适合米亚罗、古尔沟地区种植的棒菜,以此来丰富群众种植品种。
“蔬菜一年种两季,以前春天下种的第一季蔬菜都是种白菜,第二季都种莴笋。现在压低了白菜种植面积,把莴笋和其他蔬菜的种植时间调到第一季,第二季将全部种植棒菜。蔬菜品种多了,我们对市场风险的抵抗力也就更强了。”
高德勇告诉记者,如今他种植白菜比例已经从过去的80%以上压低到了5%左右,棒菜从试种到如今计划在90%的土地上种植,而莴笋、莲花菜等其他蔬菜在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下种时间,通过错季上市来获得更高价值。
压低白菜、提高棒菜、调整莴笋,这一压一提一调整,降低的是风险,提高的是收入,调出了蔬菜产业结构的“黄金比例”。而在一些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则进行着一场彻底的改变——
3月23日,记者走进汶川县水磨镇衔凤岩村农业观光园,各种各色的花卉在雨后次第盛开,处处弥漫着花香和春的气息。修枝、栽种、育苗……花丛中间,数十位村民正忙碌着,“往年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种玉米,谁都没想到,现在改种鲜花了。”正在干活的村民们纷纷说道。
过去,衔凤岩村群众种植玉米,收入一直不高。为了打破传统耕种模式的桎梏,去年当地村民将264亩土地流转给了汶川县合利康养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这264亩土地进行集中规划,引进了上百种花卉进行栽种,建起了农业观光园。
“园区建设一共投资300万元,利用自然森林资源365亩,流转土地264亩,通过村集体+乡村旅游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的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观光园负责人李林告诉记者,栽种的花卉不仅可以直接进行鲜花销售,更重要的是吸引游客的到来可以带动80户村民乘上旅游发展的快车。同时,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可以为当地群众提供至少30个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玉米到鲜花,一次种植作物的调整,盘活了一个村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优”出农业发展新方向
“这是新出的种子吗?以前没见过呢,到底咋样?”
“这叫阿单15号,新品种,比阿单10号的亩产差不多能增加200斤,很适合高半山种植。”
……
金川县河西乡马道村村民李加刚过几天就要播种玉米了,到种子公司购买玉米种子时,新推出的阿单15号玉米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李加刚在听完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决定种植阿单15号提高作物单产量,这不仅是农民永久的期盼,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据了解,阿单15号是阿坝州成功培育的新品种玉米,已经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平均亩产767.48公斤,比阿单10号亩增产100.11公斤,增产15.00%。阿单15号玉米的推广种植,将弥补阿坝州高半山玉米品种的短缺及产量提升问题,为群众增产增收、提早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量的提高得益于新品种的不断研发,而质量的提升则更加依赖于绿色新兴农业技术的普及——
今年春耕生产中,一些地区逐渐走出了原有的传统种植模式,通过政府积极引领,农民群众开始大打“科技”“绿色”两张“新牌”。
“我们菜地的‘秘密武器\’就是这套水肥一体化微喷设施,不仅节水节肥,还省时省力。” 金川县勒乌镇云盘村村民罗帮玺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大部分菜地都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微灌设施,方便又实用。一边说着,他还一边给记者做起了演示。
“以前普遍采用的是漫灌,特别浪费水和肥料,浇1亩地要好几个小时,现在用了微喷管,工人只需轻轻一拧开关,浇透1亩地只需30分钟,用水用时用工都比以前少了,但并不影响浇地效果。” 罗帮玺说,以前浇地,好几个人拿着铁锨在地里忙活,现在只需一个人管理,浇哪块地,就把哪块地边的阀门打开,而且管道流出的肥料比较均匀,有利于作物吸收,不仅省事,还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
云盘村群众用上滴灌技术种蔬菜,而理县桃坪镇佳山村则在绿色防控技术上做文章。佳山村村民王天志前几天刚给樱桃树施上了农家肥,这两天他又在樱桃树上安装起了杀虫灯。“肥料是农家绿色有机肥,防虫灯也用带电的。”王天志说,杀虫灯和杀虫黄板的防虫效果明显,还节省了一大笔农药开支,更是让樱桃的品质提升了一个档次。
“联”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不管耕地、退耕还林地还是荒坡,只要有空出来的地方都要栽起枫香树。”汶川县映秀镇枫香树村村民们这几天都挥着铁锨、挖锄,忙着栽种树苗。村民刘娅向记者介绍,该村今年计划栽种710亩枫香树。
枫香树可以出产一种名为枫香油的药材原料,而从树苗生长到收获枫香油,最少也需要8年时间。然而村民们看重的不仅仅只是枫香油,枫香树那秋天变红的树叶,才是村民们最为期盼的变化。“枫叶一红,我们这就是离成都最近的红叶观赏区,到时候大家都开起农家乐,一定比现在外出打工强。”刘娅说道。
尽管刘娅口中的“到时候”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枫香树村群众却对未来靠着枫香树发展旅游充满了期待——栽下枫香树,坐等游客来。
农业和旅游业一体发展将为当地群众打开一扇新的致富门。而在汶川县城,农业和互联网擦出的火花一样绚丽——
家住威州镇禹碑岭村的王娟这几日对自家和邻居地里的樱桃树格外在意。眼下正值给樱桃树施肥的时节,王娟不厌其烦地叮嘱家人和邻居:一定不能使用化肥,必须施农家肥。“今年的樱桃已经开始接收网络预订,已有不少客户在网上预定了,一定要保证甜樱桃的品质。”去年,王娟在网络上销售甜樱桃赚了近5万元,今年她决定在春耕时就介入到樱桃树的管理中,以求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绿色的汶川甜樱桃。
而在特色水果的主要产区,像王娟一样的“网商”也不在少数。随着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网商开始注重水果出产的整个流程,并将整个过程反馈给客户,在保证了水果品质的同时,更是为外地客户提供了全程可见的放心体验。
随着农业与旅游、物流、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今年很多地区春耕备耕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产业的联合发展,并为之打下坚实的基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并驾”,在春耕中加紧实现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业与电商“齐驱”,以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电商服务中心为依托,配套完善多种功能,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集散处理、冷链配送、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大力开拓农畜产品电子商务、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农牧新业态,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合互动。
春风送暖,在春的田野里演奏劳动的欢歌,这是最美的音符;
春耕正忙,在春的田野里播撒希望的种子,这是最美的图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科罗蕤)3月8日,理县举行“三·八”妇女节庆祝活动,并为49名一线妇女环卫工人送去了总值24500元的节日礼物。近年来,理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在环卫战线的广...
理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