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羌戏的重现 记民族文化工作者韩树康的发掘之旅
■何丽英雷子
铿锵的羊皮鼓、神秘的金丝猴皮帽、鲜活祭祀的牛羊、身着节日盛装的羌族男女、古羌语的诵经与吟唱……这一幕幕都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在阿坝州理县蒲溪乡的古羌传统“夬儒”节上演。
“夬儒”为羌语音译,即:祭祀还愿的含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蒲溪乡羌族群众都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启新一年的春耕生产。参与这种传统节日,让人感觉十分神秘,蒲溪乡数百名群众身着独具特色的羌族盛装,在释比有序引领下虔诚祈祷,祭祀神圣而庄严。对游客来说,这是酷炫的民俗活动;对当地羌族群众来说,这是追忆先祖、感恩神灵护佑并且给予年青人传承的民俗活动。同行的雷老师告诉我:“‘夬儒节\’是古老的原生态文化,它能得以整理、重现,茂县文化馆的韩树康老师功不可没!”
机缘巧合,我终于见到了景仰已久的韩老师。出乎想象,他一身朴素,眼眉含笑,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深沉严肃。谈及自己的过往,其言语间波澜不惊;可是言及羌文化,韩老师立马兴趣盎然,话语滔滔不绝起来。
生于斯恋于斯
“我出生在羌族释比世家,长于羌族山村,是羌民族给了我骨血,羌文化塑造了我的灵魂!”
年届不惑的韩树康出生于阿坝州理县蒲溪乡蒲溪村,这是一个离理县县城约20公里、藏于高山峡谷的藏羌民族聚居山村。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秀丽的自然风光,蒲溪乡耀眼的文化元素还有羌碉、婚丧礼俗、灯会、锅庄、皮鼓舞等。
韩树康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释比,从小在他耳提面授、耳濡目染之下,韩树康骨血中深深烙下了羌文化的印记,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亦悄然滋长。
成年后的韩树康因为舞蹈才华出众,被茂县歌舞团选中参与各种民族舞蹈表演。由他编排或参与的多个表演多次获省、州以及国家级奖项。
偶尔夜深人静时,儿时经常聆听的羊皮鼓声、释比爷爷口中苍凉悲怆的颂吟、阿姐窗台的口弦声总是回荡在耳边,不断催动韩树康回乡的欲念。可是,当他回到曾经熟悉的家乡时,眼目所及却没了记忆中的模样。
初涉挖掘《恰不扯》妙音重回
痛心于羌文化消失的迅速,韩树康觉得不能再懈怠了,挖掘保护刻不容缓!拥有多年歌舞编排经验的韩树康从一首流传于浦溪乡内的歌开始了对羌文化的挖掘保护之路。
“耶,这个女子漂亮!耶,这群姑娘都漂亮!是是是,这个漂亮,那个也漂亮,每个都漂亮!羊不扯、羊不扯……”这是一首无法查证诞生于何年代、略带俏皮的羌族情歌,此歌羌语名为《恰不扯》,又名《野尔抱啧》,译意为:“羊不扯单,羊不在山路独行”。
此歌一经推出,便风靡羌区,反响热烈,可谓是老少皆喜。那欢快的音符,似乎能唤醒你沉睡的灵魂。“羌族的歌曲因为苦难迁徙的历史,多属苦闷悲怆的。但像这种欢快得令人心襟荡漾的曲子为数不多。“仿佛有健壮的马匹从身体里飞奔而出;仿佛有名贵的麝香正从古老的羌月里慢慢流淌,溢满山岗。”熟悉羌族历史的雷老师对此歌推崇备至。
受《恰不扯》成功的启发,一个更大胆、更具挑战的计划在韩树康的心中酝酿开来。
保护传承不伟大但非常必要
在理县蒲溪乡,羌族释比文化有着深厚的土壤。韩树康依稀记得,这里的释比和老人都能讲出关于羌族戏剧的片段。《刮蒲日》、《垂可惹》、《洪水朝天》、《一个德高望重的释比》描绘的场景总在梦中出现。
“六十年代初期,听到一位叫杨采山的学释比的老人讲过,释比有戏哦!但是,这些戏讲了些什么,有哪些人物以及如何表演,现在已不得而知。”
羌族这些全靠口传心记的戏剧散落在民间,面临失传。从民间到研究羌文化的专家学者,都希望这些古老的戏剧形态能够被挖掘整理,保留传承。
于是,从2012年开始,韩树康数次回到理县蒲溪乡大蒲溪村,寻老人,访乡亲,希望能够恢复这项濒临消失的古老戏剧——羌族释比戏。由于这些戏口耳相授,加上老释比存世不多,找寻这些老释比就成了当务之急。
要想恢复一项已经濒临消失的剧种,绝不是简单的查查资料,问问群众就能做到的。这次挖掘工作得到了理县、茂县相关部门的帮助。在没有人员协助,经费自筹的情况下,韩树康经常披星而出戴月而归,跋山涉水不辞辛苦。走上几十里山路,住在百姓家中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保证寻访信息资料的准确性,他需要多次深入到寻访者家中,韩树康就自掏腰包买些伴手礼或是缴纳些伙食费。回到家中,立马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做好整理和保存工作,常常熬至深夜甚至通宵达旦。所有这些付出也会招致家人和朋友的不解:究竟为什么?有什么利益可图?每每被问及这样的问题,韩树康总会一笑而过,不予置评。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不外乎就是将民族文化挖掘抢救,保护传承,不伟大,但非常必要!
全心投入释比戏重现
通过韩树康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了解了释比戏的内容、唱词以及演出方式。剧本整理出来,下一步就是表演。完全没有演出经验的村民,突然要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心里紧张,有时竟然会忘记自己的台词和动作。一次次修改,一次次预演,终于可以在舞台上重现儿时记忆中的羌戏时,韩树康是欣慰的。但是,能重现羌戏仅在蒲溪这个小山村,仅仅只是开端。韩树康想要将它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呈现。
其实,早在2004年出版的《四川傩戏志》,羌族释比戏便首次出现在这套专业书籍中。2013年,由四川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主编的《羌族释比经典》,也将羌戏作为一个独立篇章列入。可这些都是停留于书籍上的戏文,究竟是如何进行表演的,唱腔是如何的,在书中都没有详尽表述,那么羌戏就只能是藏在书籍中的符号,不具动态美感,没有外秀力。韩树康将其排演出来,终于实现了释比戏的活态表演,而当一门剧种能够动态呈现时,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戏剧,也才有了生动化、群众化和传承的可能。释比戏的再现不仅丰富了我国戏剧剧种,更是填补了羌族戏剧的空白,拓展了羌族文化的多元性,极具划时代的意义!
“让更多人知道、见识羌戏,它不能待在蒲溪这个小地方,它应该有更宽广的天地。”于是,韩树康又开始奔走于各处。最终,我们有了机会在一年一度羌族隆重的夬儒节上看到这样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释比戏。此后,羌戏的表演形式一年比一年成熟,剧目一年比一年精彩。表演者们出川进京、走村入校,共计表演四十余场,羌戏已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路漫漫挖掘传承任重道远
据考证,释比戏大体分为两种体裁形式,一种是以刮浦日为代表的、具有社会教育功能的小品剧;另一种则是以释比唱经为主,以讲述羌族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为内容的正剧。现在主要恢复的是以刮浦日为代表的小品剧。此类小品剧源自生活,以诙谐逗趣表演,将生活中一些道德现象、故事夸张地表演呈现出来,教化民众遵从社会道德和村规民约,可以说是寓教于乐。
2015年,释比戏作为羌族古老仪式夬儒节的一部分,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韩树康和蒲溪老乡们发掘恢复刮蒲日作出贡献的肯定,也体现了国家对羌族核心文化保护传承的关心重视。
“一出刮蒲日,让我们可以窥见羌族释比戏的精彩。但它只是冰山一角,要想重现释比戏曾经的辉煌,我们还要努力。”
韩树康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他深刻意识到羌文化挖掘保护任重道远。谈及今后的打算,韩树康踌躇满志——继续恢复释比戏其他曲目,翻译释比经卷、挖掘传承民族古歌……言谈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个羌族汉子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他在用自身行动践行着一名民族艺术家的责任担当和民族自省。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庄媛文/图)为结合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积极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线的新格局,全面丰富“全域、全时、多元”旅游内涵,8月6日,首届毕棚沟国际生态半程坡地马拉松比赛顺利举行。当日上午8时...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