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乡的“幸福密码”
本报记者孙汉
白朝乡位于利州区西部,地处成都至九寨沟的旅游环线上,平均海拔1000米。
蜿蜒的公路穿过青山,虽已是寒冬,这里依旧是一路山色美景。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为白朝乡奠定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这里也成为利州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利州区以“农业产业+康养旅游”的发展路线,推动乡村建设,引领打造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园区+示范园+小庭院”、“一心三带五基地多组团”多点多极康养旅游等乡村发展格局,描绘了一幅幅现代农村“生态优美、百姓富足”的画卷。
农业振兴为大山带来活力
白朝乡徐家村的王钦在自家食用菌大棚里讲述着徐家村和自己40年的变迁。40年前的徐家村除了漫山的树林,什么都没有。村里的村民依靠农作物基本维持生计。因为通往小镇的只有山路,这对于年纪还小的王钦来说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那时我只有十几岁,天还没亮就背着两只小猪到镇上去卖。以前没有公路,现在十几分钟的路程要走1个多小时。”14日,王钦对记者说,虽然1个多小时山路是艰辛的,但在镇上看到过往的行人穿的花衬衫和自己梦寐以求的自行车就感到格外满足。正是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激励着王钦走出大山。
十多年的时间里尝试各种生意的王钦在一次次失败后又回到了大山,身无分文的他却赶上了利州区乡村振兴政策的致富车。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从木耳、香菇到石斛、灵芝,王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发展成了拥有24个食用菌大棚,年收入过百万的食用菌种植大户。走出大山,又回到原点,王钦感受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王钦的发展史也概括了利州区的乡村农业振兴路,在保证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利州区发展绿色果蔬(食用菌)、生态养殖、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体系。数据不会说谎,目前利州区食用菌年种植规模2000万段(袋),产量突破2000吨;优质小水果面积5万亩,产量4.5万吨;木本油料基地30万亩,产量3万吨;以石斛、灵芝、金丝黄菊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1万吨。此外,利州区依托白龙湖、紫兰湖冷水资源打造全国最大的生态有机鱼养殖基地,白龙湖生态有机鱼1万吨。年出栏肉牛3万头、肉羊10万只、剑门关土鸡350万只。实现了成片建设,产业成片成带发展。
一心三带五基地连成“幸福密码”
“我现在在白朝乡月坝村经营麻柳居农家乐,不用外出务工,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农家乐生意还不错,节假日来游玩的人很多,一年大概能挣十多万。”这样的生活谁能说不幸福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袁成菊在2008年以前还面临着全靠承包土地生活的窘境。这时党委政府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把握住机遇,从养殖业到自主经营烧烤店,再到现在,抓住月坝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经营农家乐,袁成菊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月坝村位于白朝乡西北部,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境内有3000余亩四川省首个高山湿地保护小区、20余处溶洞群。袁成菊的麻柳居就坐落在其中,院内摇曳满庭花,院外“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而跟麻柳居一样的农家乐,月坝村还有40余家。
“利州区抓住机遇,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月坝村村支书吴光成对记者说,按照“全域打造、系统规划”的理念,推动农业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重点依托“四山两湖”(黄蛟山、天曌山、南山、黑石坡、白龙湖、栖凤湖)地理格局,加快构建“一心三带五基地多组团”多点多极康养旅游布局形态,推动农旅产业同频共振。
据了解,2017年,利州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收入16亿元。目前全区农家乐达到170余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静记者夏姆)“叔叔,我们给你准备了一份‘平安礼包’,您收好,希望您提高护林防火和消防安全意识。”11月2日,九寨沟县...
九寨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九寨沟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