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九寨沟

阿坝日报 2018-09-14 09:37 大字

■欧孔德

我是个汉族,名叫欧孔德,重庆市人,今年79岁。1957年6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文专业系,毕业后,与二十位同学从成都坐火车到广元的昭化镇,第二天大家背上行李,翻山越岭,沿途全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和深山峡谷,这里的路真难行啊!步行经三堆坝、姚度东家湾、马家沟、文县、哈南寨、双河,途径三个省,行程三百多公里,步行了七天,才到达分配工作的地方,阿坝州南坪县(今九寨沟县),在步行的第六天里,南坪县双河区伙食团,为我们二十位同学,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叫做金裹银饭,刚把蒸笼抬出来的时候,大家还以为是鸡蛋炒饭,结果吃到嘴里干撒撒的,难以下咽,好在每人还有一碗圆根酸菜汤。大家都是来自成都、重庆的青年,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的午餐。

当时的南坪县城里,没有一个工厂、没有一个商店、没有一栋楼房、没有一条平整的街道,一支烟的工夫就走完了通城。交通闭塞,四面都是高山,出门就要爬坡上坎,当年我才17岁,还没有选民权,还没有步枪高,就进入社会,参加了工作,1957年——1997年,我在九寨沟县工作了40个春夏秋冬,从农村到厂矿、机关,听从指挥踏实工作,跑遍了全县十八个乡,一百二十个村,每个村寨,每个高山河坝、每个角落、每一片土地,都留下过我的汗水和足迹,跟当地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过溜索一场虚惊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的11月份,天气已经冷起来了,郭元乡政府安排我到乡政府的对面,高山寨的大小水田村,去宣传动员村民向国家上缴征购粮工作。过河的对面必须要过溜索,也是当时上山的唯一工具,过溜索时,我穿着学校发的长棉大衣,带上行李,用麻绳拴在自己的腰间,用滑轮滑过对岸,正滑到中间的时候,拴在腰间的麻绳突然松脱,当时我正在河中间,不能动弹,两只手紧紧抓住溜索,下面的河水湍急,四处也没有人烟,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毫无办法。幸运的是,我从小在重庆嘉陵江边长大,会游泳,没有别的办法,我松开手,“扑通”一声落在河中,用尽全身力气划到对岸。村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都吓呆了,说不会游水就没命了,多悬啊!

水渠通了,农田受益

宝华乡要修建一条长十二华里、灌溉农田的水渠工程,整个水渠地形复杂、岩石多、资金短缺、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工程面宽、战线长,八百多个民工分为两个中队由我指挥,整个工程爆破、装置炸药和雷管、点燃导火线都由我承担。为了改善生活,民工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打起火把就地取材,用竹子编成竹篓卖给供销社,换回盐巴、清油和腊肉,一个月内能吃得上一次肉,打一次牙祭,水渠工程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三河村的水引进了土门、灵华、灵保、半山四个村一千二百多亩的农田水利灌溉,为旱涝保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阿坝州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的代表参观了这条水渠工程,受到了他们的赞扬和夸奖。

农民的玻璃罐罐亮了

为了解决农村的照明问题,我到陵江乡七舍坝村安装水轮泵,水轮机发电工程,厂房需要木料,我同村民小伙子们带上包谷馍馍,上山砍木头,砍下的木料归到木槽里,把它滑下山脚,又从山脚把木头一根一根从河中拉过来,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和日日夜夜奋战,水渠修通了,厂房盖好了,电厂的师傅把配电盘和线路安装好了,水轮泵转动了,发电机发电了,村民们说:“我家的玻璃罐罐亮了”,磨面机、脱粒机、粉碎机都可以使用了,过去用松灯照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作者简介:欧孔德,男,福建福州人,生于1940年。

新闻推荐

传承琵琶技艺 弘扬传统文化

8月19日,琵琶弹唱爱好者在九寨沟县永丰乡琵琶传习所练习南坪曲子的弹奏。“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据史料记...

九寨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九寨沟,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